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训俭示康》教案1
作者:   上传者:   日期:05-10-20


高中语文教案(二年级上) 十八  训俭示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奋俭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汉语知识及书中注释,疏通课文字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观点,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三)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分析: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四)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分析: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五)下面的几个难句怎样理解?

分析: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固:固执。陋:鄙陋。以:把(这个)。以后省略“之”,代上文的以“俭素为美”。病:缺陷。应:回答。之:他们,指上文嘲笑自己的人。称:说。逊:谦逊。固:固陋。以:因为。失:犯过失。之:助词,舒缓音节,无实义。者:相当于“……的情况”。矣:句末助词,表陈述,可不译。志:立志。于:介词,表引进对象,可译为“在……方面”。道:大道,真理。而:连词,表转折。耻:以……为耻,认为是羞耻。者: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是“士”的定语。未:不。足:值得。与:跟(他)。“与”后省略“之”,代上文的“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之士”。议:谈论,交流、探讨。以俭为美德:把节俭看成美德。以:因为。相:副词,表一方对另一方的关系。

译: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却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看成是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讥议对方,嘿,真奇怪呀!”

2.公今受俸不少,而自俸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俸:俸禄。而:却。自俸:供给自己日常用度。若:像。虽:虽然。颇:很。讥:批评。译: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这样(节俭),你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约,但是外人对你有不少批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

(六)文中的几个重点字词(服、营、衣)怎样理解?

分析:

“服”:“金银华美之服”,衣服,名词;“不敢服垢弊”:穿,动词;“身当服行”:履行,动词;“强国请服”:服从,动词。

“营”:“常数月营聚”,营谋,动词;“如有营”:经营,动词;“皆出营立观”:军营,名词;“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动词。

“衣取蔽寒”:“衣”,名作动,穿衣;“食取充腹”,“食”,名作动,吃饭;“今人乃以俭相诟病”:“病”,意动用法,认为是缺点;“人不相非也”:“非”,意动词,“以(之)为非”,认为不对;“就酒家觞之”:名作动,请人喝酒;“益重之”:形作动,尊重,器重;“远罪丰家”:“远”、“丰”,使动词,使(罪)远(离),使(家)丰(裕);“妾不衣帛”:“衣”(y@·),名作动,穿;“马不食粟”:“食”(s@),动词,喂养。

(七)各段有哪些关键语句?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第1段是“吾性不喜华靡”,“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第2段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第3段有“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第四段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第5段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

这些语句既统摄各自然段的段意,串联事例,又彼此呼应,从各个方面突出全文的总论点:要节俭。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自读。

1.自读内容:阅读“自读提示”,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作特点,明确学习本文的知识重点。阅读课文及注释,疏通词句。

2.自读方法:学生自读,教师答疑。

3.自读要求: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知道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能理清写作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层次,为讨论作准备。

4.阅读思考。

(1)本文以“训俭”为中心,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全文共5段,请归纳各段段意。

(3)找出文中一些关键语句,并领会含义。

(4)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论证中有什么作用?

(二)课堂讨论。

1.讨论内容:关于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的问题,以自读检测练习中的阅读思考为主,再根据课本的“自读提示”、课后练习题作些补充。

2.讨论方法:在学生自读预习的基础上做课堂发言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并做小结。

3.讨论目的要求:把握文章的观点,领会理解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写作方法。

4.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中所讲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讲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谆谆教导子孙后代要崇尚节俭朴素的良好习俗,深刻分析了奢侈与节俭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节俭是人的美德,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上严于律己,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造成以俭素为荣、以奢靡为耻的社会风尚。

(2)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3)2~5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对论点进行论证的?

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后面几段展开论述。

第2段,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并且指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近岁风俗尤为侈靡”。第3段举了几个好的例子,赞扬了崇尚节俭朴素的美德。2、3两段,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发人深省。第4段,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第5段,举例论述。“俭”和“侈”的两种不同结果,有根有据,令人深思。

(4)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例子虽多,却不觉累赘,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

第1段以自己为例,引出论点,现身说法。第2段以父亲为例,突出“风俗颓弊”的严重程度。这两个例子是从家风的角度,以长辈的身份,从正面教育后代子孙。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第7段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5个是反面的例子。后5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

叙述事例有详有略,根据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作者自身和父亲的例子,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的例子写得详细,其他例子写得简略。写法、措词也不相同。这样叙述事例,也不累赘。

(5)文中有哪些关键语句?怎样理解其含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磋乎,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理解其含义,可以结合各段内容。

〖小资料〗

(一)补充注释。

[训俭]“训”,教诲,教育。

[二十忝科名]科名,隋代起,设科取士,叫作科举。因为取士分等第名次,所以又叫科第、科名。

[以约失之者鲜(xi3n)矣]鲜,少。

[器皿非满案]案,矮长桌。

[公宜少(sh1o)从众]少,稍微。

[身岂能长存]身,自己。

[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常,固定的,永久的。

[昔正考父檀粥以糊口]檀,稠粥;粥,稀粥。这里檀粥连用,指稀粥。

[季文子相三君]相,辅佐。

[马不食(s@)粟]食,喂养。

[至孙以骄溢倾家]骄溢,骄横过分。

[卒以此死东市]东市,刑场。汉朝中央政府处决犯人的地方在长安东,所以称东市,后来人们就沿用东市为刑场的代称。

[聊举数人]聊,姑且。

(二)作者和司马康。

作者简介参阅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赤壁之战》课中的介绍。

司马康是司马光的儿子,字公休,从小严谨、聪明,博通古书,曾任校书郎、著作佐郎兼侍讲。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可见受司马光的影响很深。

(三)译文。

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以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傲,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蝤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戍(时),(公孙戍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人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训俭示康》同步练习
《训俭示康》ppt课件2
《训俭示康》教学设计3
司马光《训俭示康》原文和译文
司马光《训俭示康》知识梳理
《训俭示康》教案2
《训俭示康》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