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5-09  |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的,并从情节  
中提炼出主题。如何区分两种勇气,让学生理解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为可贵是本文的难  
点。  
教学方法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特别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教师必须  
要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  
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  
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  
等、光明、幸福的未来,木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  
备的勇气。  
二、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重点词语:  
拘谨颀长衰微悉意孔武有力毫不犹豫寥寥可数  
官衔蟋身碗橱卓越哈喝缺乏  
三、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练习,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  
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  
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  
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  
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  
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  
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  
 
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  
意义是否一样?  
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  
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  
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  
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  
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  
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四、学生自己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明确: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  
分是文章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部分。  
五、人物分析。  
问题一:在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  
答案不要求统一。  
明确: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  
问题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  
明确:在两个人物中,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这个法国妇女。但是对她的刻  
回  
画只有寥寥数笔。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  
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系  
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地回答了几个字:“哦,当  
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疑表现了这位法国  
妇女内心的坚定。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  
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同样毫不  
迟疑的行动。到这~刻,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勇气和力量是对和  
平的信仰所赋予的,神圣而不可剥夺。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是含蓄而深刻的。  
六、总结全文。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  
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  
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  
 
板书设计:  
10勇气  
美国伞兵法国妇女  
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身份普通农家妇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眼光善良镇定不普通  
事件两次救援  
战士的勇气人类对和平信仰的勇气  
和平是一种信仰!  
(刘联)  
教学设计(B)  
一、快速阅读课文,形成整体印象。  
1.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掌握“预习提示”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情节、理清思路。  
二、整理课文的结构层次。  
1.阅读讨论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亚自然段)。  
①这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一次军人午餐会的叙述,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结构  
丢次上来说,·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②在这里,作者遇到了一位美国伞兵,这位军人是个怎样的形象?  
要点:  
“他是第101空降师——巴顿英雄部队的。”  
“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一身份特征也让作者注意他。  
“他约摸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不  
过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威武有力的硬汉子。”  
年轻、高大、健壮——引人注目。  
“他胸前闪耀着的勋章级带,比我记忆中将级官衔以下的任何人都要多。”  
功勋卓著,更让人刮目相看,同时,也隐隐地暗示了下面的故事对这位年  
轻军人的影响。  
“他开头怯生生的,不很健谈。”  
年轻、漂亮而且挂满了勋章级带的军人,没有趾高气扬的气派,没有口若  
悬河的炫耀,却讲述了一段“走麦城”的故事,让人深思,耐人寻味。——那个  
法国妇女对他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呢?  
 
2.阅读第二部分(第2至18段)。  
①请一位学生合上书,复述这个故事。大家也合上书,静静地听这个故事。  
②这个美国军人遇到了什么麻烦?  
着陆不利。“远离预定地点”,“(标志)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  
“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国土里了”。  
③他怎么做的?  
求助。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求助”是不是一种勇气。不是重点,不要纠缠。明确  
指出:硬拚是不行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求助是唯一可亏的办法,在陌  
生的、被敌人控制的地方,求助也是需要勇气的。  
④他遇到了什么?  
遇到了一家法国人。或者说遇到了一位法国妇女。  
⑤对这位法国妇女,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是善良而镇定的……”  
她很普通,并不漂亮;她和她的广大法国同胞一样生活在德国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她的脸上失去了笑容。、但是,她的眼光“善良而镇定”,她对于敌人的仇恨和对和平的渴  
望,使她做出不普通的选择。  
6)她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哦,当然啦。”不假思索的回答。把美国伞兵带进屋里,毫不犹豫的行动。在德国  
侵略者残酷的统治下,法国妇女的勇敢、镇定让人敬佩。实际上在这里作者还写到了法  
国妇女的丈夫——法国农民。他也没有丝毫畏惧地做出了决择。多么不屈的法国人民!  
联想在抗日战争中,在我们中华大地上也有多少普通百姓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鲜血和生  
命啊!  
7)当美国伞兵第二次站在法国妇女门前时她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这个时候,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一个完整的家庭被侵略者拆散了,家破人  
亡。但是,敌人的凶残并没有吓倒这位坚强镇定的法国妇女。她说:“哦,当然啦。快!”  
她只比第一次多说了~个字:“快!”,而这曾经是她丈夫说的:“赶快,你得赶快。”丈夫被  
杀害了,她多说了一个字,替丈夫说的。她把美国伞兵藏了起来。  
8)因为收留美国士兵,丈夫已经被杀害了,这位法国妇女为什么还是再一次收留  
这个美国士兵呢?你如何理解她的这一种勇气?  
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一次收留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  
的家乡,杀害她的亲人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  
在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后,·仍保持着她的“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  
国士兵而失去丈夫之后能够再一次坚定地、毫不迟疑地收留他。她的这一种勇气是因为  
善良,是因为仇恨,是因为对战争的憎,是因为对人类的爱。总之一句话:是对于和平  
的信仰。  
3.阅读第三部分(第19至第22段)。  
你怎样理解“将军”对“两种勇气”的阐述?“将军”为什么说法国妇女“她是~个有福  
 
气的女人”?  
首先要明确,这“两种勇气”都是可贵的。美国伞兵在着陆遇险时的果敢求救,在不  
幸被捕时越窗逃生的机敏,在走投无路时返回农舍的智慧,这些都表现了他作为战士的  
勇气。但是,作者显然更看重和崇敬法国妇女的勇气。法国妇女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因  
为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进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让我们记住“自读提示”中的一句话:和平是一种信仰。对和平的信仰使这位法国妇  
女具有非凡的勇气。这种勇气“是经常同你在一起的,永远不会让你丢脸的”精神品质,  
具有这种信仰,并懂得信仰和平的人们是“有福气”的。  
三、完成“练习二”,请学生思考和比较一下,课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的使用有什么  
特点。  
 
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故事的主体来看又是用第王人称的叙述角  
度。用第一人称引出故事并结束全文,可以利于作者直接表达感受,使议论和抒情更为  
充分。主体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则利于更加完整、客观地叙述。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