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 
 | 
作者:韦梅芳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7-01  | 
 
 
   《人生的境界》说课稿 
梧州七中      韦梅芳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 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哲学论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作者对“人生的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有益的。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零星地接受了各种道德观、世界观的教育,现在他们踏入人生旅途中的第十八个驿站,不知不觉将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很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人生的境界》就安排在这阶段,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式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学生做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不仅对以前所学具有承继、归结作用,而且学好了本篇也是学习后几篇的基础,可与后几篇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2、能力培养目标: 
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适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的阅读,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3、情感教育目标 
促使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疑点较多,特别是天地境界很难达到,难以找到更多事例来印证,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为:①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②认识、感悟四种境界。教学难点是:对天地境界的认识及对一些抽象词句的理解,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之说,等等。 
三、教法方法与教学手段 
1、 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综合运用探究学习法、比较 
法、讨论法等。 
学生在初中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时就已经懂得了做  学问要质疑思辨。而哲学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教学方法更应以“质疑思辨”为主。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则要在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的准备。    
2、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注意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结 
合起来,主要使用的教学手段是电脑课件。我把要讨论的问题和补充的事例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突破重点、难点。电脑课件的使用扩大了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四、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掌握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本文内容抽象、概括,疑点很多,只有教会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2、在理清思想结构的基础上,能迅速筛选信息,把握中心句和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哲学论文,观点表述明确,宜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关键句,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是善于思辩的表现,联系实际是质疑的主要途径。学习本文不仅是为了弄懂本文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根据事实思考其道理,也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 
五、 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研读课文 
由于比较抽象,课前导语设计侧重于激发兴趣,拓展思维。我是从王国维对读书的三种境界的论述入手的。为下面理解人生的四个境界及第四环节的拓展作思维准备。 
介绍作家和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概括文中的观点,划出关键语句,找出疑点并设法找到依据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一步主要扣住知识目标,理清思路,概括大意,捉住关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除对抽象理论的厌倦,我化抽象为形象,举了四个例子,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思想行为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境界。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及判断能力,我又让学生就“喝水”这一行为口头设置四种境界。通过实例,融会贯通,难点也就不太难了,又能增添兴趣。 
接着马上帮助学生归纳哲学论文的学习方法,为后三篇及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第二环节:质疑讨论 
进一步理解作者观点,还须深入研究语句的含义。为此设计了第二个环节:质疑讨论 
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找出的问题放到小组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我设计了十个问题供学生参考质疑,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展示,看大家是否都能回答。 
第三环节:课文悟读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知,深入认识四种精神境界,提高认识,培养高尚品德。让学生分析以下几则材料中的人物的精神境界。 
1、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2、 芸芸众生皆为利 
3、 大无大有周恩来 
第四环节:探究拓展 
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并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就分为这四类。为进一步能运用所学去观察认识世界,我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法来讨论,重点认识天地境界,解决难点。讨论的话题是: 
1、“人之战”与“蚁之战”的区别 
2、刘邦与项羽、成吉思汗与曹操,哪一个境界高? 
3、陶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境界? 
4、天地境界能不能完全达到?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有何意义和作用? 
5、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他正在和朋友闲谈, 
他妻子很不耐烦,大喊大叫后将一盆水泼到苏格拉底头上。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有什么反应?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教程,用概括式板书, 
并随学生的理解感悟而逐步呈现。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意义      人生境界           哲学任务 
宇宙   宇宙意义   天地境界(圣人)   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   道德意义   道德境界(贤人)   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   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   自然境界 
 
六、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1、 突出 “以学生为主体” 的育人观念 
课文研究、问题设计、材料运用、拓展延伸,都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为目的。问题深浅搭配,联系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2、 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活动以人为本,所引的材料渗透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 遵循“师生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基本采用对话形式,教师主要是启发、点拨, 
使教科书的知识和参考资料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老师的知识相融合,相互修正,再生发展,形成新的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体验,真正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七、创新点 
我采用了政治课的教法,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了丰富的很有情趣的实例来阐释四境界,使抽象化、概括性的教科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十多个例子是按照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的,能很好地配合“研读课文——质疑讨论——课文悟读——探究拓展”的教学程序。 
让学生以生活实例创设四种境界,激发了兴趣,又加深了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