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练习题 
   
(一)阅读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    ] 
雪水河 
   
阿红 
   
雪水河 
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 
天山并没有恩遇她 
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 
她毅然从雪峰上下来 
连眼皮也没皱 
一步一声巨响 
像夏雷滚滚而过 
一步一串浪花 
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流着,她一路流着 
太阳的激情 
雪莲的纯洁 
鹰鹫的勇敢 
塔松的坚毅 
和她奔向绿洲的拼搏 
A.“雪水河/是太阳和雪花的女儿”这出奇的想象使“雪水河”成为一个柔美的艺术形象。 
B.“天山并没有恩遇好/一路给摆满了卧牛石”,这是“雪水河”的“人生道路”,使“她”必然获得由磨难而来的阳刚之气。 
C.即使是写阳刚之气,作者也不忘完美和和谐谐的境界,所以“雪水河”顽强的前进是“一步一串浪花/像茉莉花倾满了河。” 
D.“雪水河”是一个人格化的形象,她集激情、纯洁、勇敢、坚毅于一身,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象征。 
2.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 
云之志 
   
李挺拔 
   
都说我是在天庭里闲游 
自由自在,无忧无愁 
不!我是在大漠中求索 
行迹匆匆,东奔西走…… 
   
都说我看破了红尘凡土 
才遁入空门,随风飘游 
不!我热恋着我的故土呵 
看我乡思如雾,一步三回头…… 
   
我讨厌这虚无缥缈的太空 
我渴望那郁郁葱葱的绿洲 
我之所以迟迟不愿归去呵 
只因为还没找到我心爱的情友 
一旦结识了我心满意足的伴侣 
我就将爱的珍珠,漫天抛投—— 
敲着雷的金鼓,披着电的银妆 
一头扑向山川,扑向田畴…… 
A.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字面上写的是“云之志”,实际上抒发的是“我”热爱“故土”之情。 
B.对诗中“故土”的理解,可见仁见智,既是“故乡”,又可指“我”所热恋的其他人或事物。 
C.“乡思如雾,一步三回头”一句借助比喻和比拟,形象地表现出云在寻找“情友”时的迷茫之情。 
D.结尾的“扑向山川,扑向田畴”一句的主体既是云变化后的雨,又是“我”倾注的爱。 
(二)作文题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谈的是现代人的一个思想原则,那就是“对话与合作”原则。所谓“对话与合作”原则是指不同声音、观点的沟通、碰撞和合作,要求承认差异,强调宽容、平等和多元。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对话使人生更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②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三)综合创新题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椰子树像什么?           椰子树像什么? 
像芭蕉?像棕榈?         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芭蕉没有它高,           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椰子树像什么? 
——理性思索的起点,由疑而思,由思才有所得。 
B.由“像芭蕉?像棕榈?”到“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不是简单否定,而是由形到神,由外在形态到思想内容的思维过程 
C.芭蕉没有它高,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椰树同芭蕉、棕榈外部形态的比较,后面说理的前提。 
D.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全诗的核心,哲理之所在,揭示了诗歌主题。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象征这首诗歌的特点,两节均以设问开头,而设问实际是在思索的基础上发出的。此时,椰子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 
B.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虽然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然而却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诗歌由提出椰子树“像”什么,到确认它就“是”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既贴切自然,又合乎逻辑。 
D.诗歌由日常见到的事物设疑,展开联想和想象,最终揭示出文艺创作的真谛:艺术的独创性。 
(四)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着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2000年全国高考题) 
强化练习题答案 
(一)1.诗歌往往借助一种形象,来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赏析诗歌时应把握诗歌形象,并通过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探求其中孕含的社会意义。这首诗通过“雪水河”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为了理想而不畏磨难、冲破险阻、奋勇向前的拼捕者的赞颂之情。D项中“是作者心目中完美女性的象征”分析不当。 
2.C  “迷茫”应为“眷恋、缠绵、不舍”。 
(三)1.C  提出“像……像……”椰子树、芭蕉、棕榈已都带有象征意义了,而不是三者本身外部形态的比较。 
2.B  本诗说理正是通过椰子树,芭蕉等形象来进行的。“像……像……”也是在塑造形象。 
(四)1.D  2.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