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评估检测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09  | 
 
 
    第二单元自主检测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涨价(zh ng) 踱步(du ) 活泼(b ) 侍候(sh ) 
B.附和(h ) 戕害(qi ng) 绽出(zh n) 荐头(ji n) 
C、哄笑(h ng) 颓唐(t ) 门槛(ji n) 打折了腿(sh ) 
D.暂时(z n) 间或(ji n) 笔砚(y n) 咸亨(xi 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乖觉  纵使  糟踏  谄媚  B.漫骂  哽咽  忌讳  脱臼 
C.狡黠  拘谨  间或  不屑  D.斑驳  皲裂  吝惜  绽出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B.小也挤过去。他的头发像干草一样蓬松。暗无光泽。 
C.“我买两张票。”她矜持地重复着。 
D.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 
4,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 
B.孔乙己的出现总能引来众人的笑声,使“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说明孔乙己幽默诙谐,招人喜欢。 
C.《差半车麦秸》的作者姚雪垠以写历史小说见长,他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闻名中外。 
D.《一厘米》中的主人公陶影虽然自身并不完美,家庭并不富裕,但她极力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表现了深深的母爱。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她那一湾秋水闪耀着诗一般的深情,显然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 
B.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C、用尺规作三角形,在许多书中是作为基本作图方法的。 
D.新华书店派出的流动售书车和大批科技方面的书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6.今年“五一”长假,小明到北京参观了“神舟五号”飞船。请你代小明在“参观留言簿”上写一句留言,以表达他的无比激动之情。(不超过20个字)(2004年永州试题) 
 
7.请根据下面情境,按要求答题。(2004年玉林试题) 
班里的“小书法家”!小丽正在书写一幅参赛的书法作品。大功即将告成。毛手毛脚的小映突然凑上来碰到了她的手,一幅艺术作品立刻惨不忍睹。小丽气恼地瞪了小映一眼。小映赶忙道歉,见小丽还在气头上,又莞尔一笑,说:“微笑是人类最好看的表情。” 
⑴小映这句话的意思是:      。 
⑵假如你是小丽,你将会对小映说:       。 
第二部分: 
     (一) 
    灯——梦(2004年贵阳试题) 
我是一盏小油灯。 
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 
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 
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脸。 
“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 
凤停下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 
“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 
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 
“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 
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她的头更低了。 
“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比地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话时,丽一脸的满足。 
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延伸向无边暗夜的连绵群山。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 
凤一句话都没有说。 
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睑,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 
父亲的鼾声响起。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本书——《我的老师》。那书,隐隐的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 
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纸上躺着的一首诗——《梦》。 
夜深了。 
我灭了。 
梦亮着。 
8.本文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 
 
9.凤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 
 
10.本文表现了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11.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某一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 
     乘车花絮 
一张月票满城跑。在下近来的行踪,经常出现在公共汽车上。 
那一天乘4路车,车停水西门站,上来一位老人,进了车门才掏钱,掏了三个口袋才摸到一块硬角子,刚刚投币进箱,车开了,喇叭响了:“车启动,请抓好扶手……”接着又哇里哇啦来了一通“洋话”,老人不知所措,车厢里已没有座位,但还算空荡,只见他像打醉拳似的,跌跌冲冲踉跄前行,我连忙起身让座,此时在我后座有人用于轻轻揿了一下我的肩头,说:“你老请坐,由我来。”我看是位年轻人,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让座,是一件奉献爱心的公德行为,也许还是一种权利,而我已经到了丧失这种权利的时候了。 
又一天乘坐3路车,车到四牌楼,上来的也是一位老人,眉毛胡子一抹白,估计已经年近8旬了,一位青年女子连忙起身让座。老人微笑说:“谢谢你,我下一站就下。”只见他攥紧了一下抓扶手的手,很固执又很精神,昂立在摇摇晃晃行进中的车厢里。车到下一站,他没有下,再到一站,他还是没有下,车上已经空出座位,他就顺势坐下了。又到一站,上车乘客中来了一位病恹恹的老年妇女,老人立即起身让座。他行动的敏捷,他对公德行为那种“爱你没商量”的倔劲儿,使我不敢也来不及与他争夺这个让座的权利。他的异乎寻常的举动,是对我的老而无为的惆怅情绪的有力讽刺。记得有人写过这样两行诗:“胡子长了/并不是阻止为善的栅栏……”老人的举止,不就是最形象的诗教吗? 
又一天,乘坐48路车,车子停靠儿童医院,一位年轻的母亲手抱婴儿上车,孩子在哭闹,瞬间有两位青年起身让座。一位头戴太阳帽,健壮得像一位举重运动员;另一位是个残疾人。年轻的母亲只顾低头哄孩子,口中连声道谢,蹲身就坐在残疾青年空出的座位上。“太阳帽”连声说,这怎么行,诚挚请残疾人坐在由他空出的位子上。这位令人敬爱的青年,一手抓着扶手,一手撑着拐杖,微笑婉拒,连声说:“我行,我行。”两位年轻人正在相互谦让,一位老先生拽着“太阳帽”的膀子说:“你坐下。”并指着残疾青年说:“这个座位你就由他让。”此时,老先生就像是一位裁判。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我注视这位老先生良久、良久,端详他脸庞上错落有致的老人斑以及像古井一般深邃的眼神,我终于悟出了他的用心——我们要做的事很多很多,谁做得最动人,就应该让谁做。 
12.速读课文,和“花絮”相照应的几个标志性的时间词语是      、      、      。 
13.第2段中“心里很受感动,但又平添几分惆怅”,为什么“惆怅”? 
 
14.最后一段文字中“我坐在一旁有些茫然,这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道理?”,“茫然”指的是    。联系上下文“逻辑”和“道理”指的就是     。 
15.残疾青年让座,其动人之处在哪里? 
 
16.“我”起初认为年纪大了就丧失奉献爱心的权力,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三) 
     大家 
按事先约定,旅行社的中巴将于下午1时离去。归程漫长,路途险峻,不得不早点发车。大多数游客恋恋不舍地告别神秘秀丽的喀纳斯湖,按时上了车,只有三个人迟迟不归。 
1时半,那三人仍不知去向,大家难耐车内的燥热,纷纷躲到树阴下抱怨,历数三个家伙的种种不是,从第一天上车就看他们不顺眼,没有一回准时的,耽误大家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别是潜逃的特务吧?就他们那熊样,哪有人家特务那两下子。 
2时,人还没回来,大家开始担忧,频频向远处张望。在这支临时拼凑的松散团队中,众人与三位失踪者毫无瓜葛,但同情心和不安感还是有的。湖区一带森林茂密,人烟稀少,早年还有“湖怪”吞噬骆驼的传闻,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他们几个人不像缺心眼儿的二杆子啊。 
2时半,失踪者总算出现了,每人骑一匹马,由哈萨克族小孩牵着,优哉游哉,毛发未损。原来他们的迟归,只是因为贪玩。 
大家松口气,纷纷回到车上,准备出发。不料那三人下了马,并不上车,和导游打了招呼,就旁若无人地钻进路边的一个小饭馆。 
人们震惊了,愤怒了,这么晚回来,还好意思吃饭?素质太差!这不是欺负人吧?拿我们当什么了?谁去说一说,快开车吧,太晚了不安全,尽是盘山道,车翻了大家一起玩儿完,谁也跑不了。 
愤怒了半天,只有一个来自北京的女人独自下车,前往交涉,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 
北京女人进了饭馆,试图阻止那三人点菜,建议他们买点干粮带走。未遂。向导游和司机求助,也未遂。导游、司机看来与饭馆老板很熟,他们伙在一起,劝北京女人不要着急。 
煎炒烹炸的油烟中,北京女人咳嗽两下,言词激烈起来,其关键词有信用、权利、做人、回扣、大家,等等。迟归者中的一个冷冷反驳道:“大家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人就代表大家了?” 
北京女人满脸通红,疾返中巴搬救兵。谁知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北京女人进退失据,在阳光下傻傻地干晒。 
3时,迟归者吃完饭回来。车上的人适时转了话题,谈起奶茶和伽师瓜。中巴启动时,北京女人突然出人意料地提议,由迟归者向大家道歉。 
全体游客一愣,当即鸦雀无声。都说于无声处听惊雷,其实许多时候无声处不一定有惊雷。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有人小声说:“得了,出门在外,都不容易。”一些人随声附和:“那是那是。” 
北京女人冷笑,自言自语:“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无人接话,几个八九岁的孩子困惑地看着成人,中巴改换低档运行,地势陡峭起来。 
17.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大家在不同阶段的态度:      、      、      、      、      。 
18、“人们震惊了,愤怒了”和“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中两个“愤怒”的词性不同,前一个是     词,后一个是     词。“其他人则留下来继续愤怒”这句话带有  意味。 
19、文章刻画北京女人主要用了  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0、“谁知道大家不肯当救兵,只是在车内嚷嚷一通,算做一种远距离的声讨。”这里“当救兵”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1、“汽车闷闷行进,远处牧场的羊群默默吃草”属于  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22、北京女人为什么说“听说当年,日本鬼子一个人就敢管咱一个县,开始我不信,现在有点儿信了。”? 
 
23、在文中找出和最后一句中“地势陡峭起来”相呼应的词句。 
 
24、结尾为什么要提到几个八、九岁的孩子? 
 
 
第三部分:写作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于他的新爱好会不会像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呢?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第二单元自主检测题答案 
1、B 2、B 3、A 4、B 5、C 6.“神舟五号”,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答案不是唯一,能表达真情实感即可。) 7.⑴围绕“请不要生气”的意思作答即可。例如:请别生气;请你用微笑来对待这件不愉快的事情;生气(发火)会损坏你美好的形象;生气(发火)会破坏同学问友好的关系。⑵从顺意化解方面回答。如:谢谢你的提醒,我重写一幅好了;为了人类更好看,我接受你的微笑。 8.小油灯(我) 9.生活在贫穷、落后、愚昧的环境里。 10.聪明、执著、刚毅;深明事理、善解人意;对理想充满强烈的渴望之情(意思相近即可) 11.表现手法:运用对比烘托,侧面映衬的手法;语言表达:具有质朴简洁、含蓄隽永的特点。(不论选择哪方面,只要言之有物,合情理即可。) 12.那一天、又一天、又一天。 13、“我”认为自己已丧失奉献爱心的权利了,自己年纪大了。 14、对老先生的裁判感到困惑,不让身体健康的人让座,反倒让一位残疾人让座。 15、一个残疾青年让座尤其难能可贵,其精神更伟大,其行动的感召更有意义。 16、不正确。第二个故事是,同样是老者,却以奉献爱心这种公德是“爱你没商量”的。“我”也承认老者行为是对他老而无为惆账情绪的有力讽刺。 17.抱怨、担忧、愤怒、怕事、谅解(开脱) 18、形容词;动词;讽刺 19.语言;比较正直、有自尊(意近即可) 20、①和北京女人一起去当面指责迟归者。②大家不愿当面得罪人,不敢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21、环境;渲染了车内紧张、沉闷的气氛。 22、因为她从今天这件事上看到了中国人胆小怕事的奴性。 23、第一节中的“路途险峻”。 24、孩子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在这种环境里耳濡目染,中国的将来又会怎样?这个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担忧。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