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7分) 
(1)郑人买履(    )      (2)遂(    )不得履 
(3)宁(    )信度        (4)遽(    )契(    )其舟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3分) 
(1)遂: 
(2)涉: 
(3)坠: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6分) 
(1)置之其坐  坐:          (2)而忘操之  操: 
(3)反归取之  反:          (4)遽契其舟  遽: 
(5)楚人有涉江者  涉:      (6)宁信度,无自信也  无: 
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4分)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度: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 
5.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6分)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是: 
(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是: 
6.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4分)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 
至之②市,而忘操之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③ 
(1)做代词,代物的: 
(2)做动词用的: 
7.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8分)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读句子,回答问题。(8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9.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0分) 
(1)郑人最可笑的“言”: 
  
  
(2)楚人最可笑的“行”: 
10.填空。(4分)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题 
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lǚ(2)suì (3)nìng(4)jù  qì(5)duó dù 
2.(1)容易与“逐”混淆。(2)右下边容易多写一点。(3)容易与“堕”混淆。 
3.(1)同“座”(2)拿,携带(3)同“返”(4)立即,匆忙(5)渡,从水上经过(6)不,不要 
4.(1)量长短,是动词(2)指量好的尺码,是名词。 
  
5.(1)这,这儿(2)对,正确(3)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6.之①:指量好的尺码之②:到……去之③:指剑(1)①③(2)② 
7.(1)等到这个郑人回到集市上,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2)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鞋呢?”(3)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4)船一停,那人便从他刻有记号的地方潜入水底去找剑。 
8.(1)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2)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9.(1)宁信度,无自信也。(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0.(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 吕氏春秋·察今 (2)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综合题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能准确举出现实中的例子,说得简要。 
良:郑人和楚人的共同点概括得正确,举出的例子尚可,但不够准确。 
中:分别说了郑人和楚人的特点,也能联系实际来举例。 
下:不会概括这两个人的特点,举例也不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