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自主检测题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9-27  | 
 
 
  第二单元自主检测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根深蒂固(d )  惨绝人寰(yu n)  绽开(zh n) 
B、戛然而止(g ) 春风和煦(x ) 诤言(zh ng) 
C、姹紫嫣红(ch ) 忧心忡忡(ch ng) 荒谬(mi ) 
D、精神抖擞(s u) 心情惬意(xi ) 情愫(s )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004年杭州试题)(2分) 
①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     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②城管部门要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切实    好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 
③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     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A.阻止 履行 丰厚  B.遏制 奉行 丰富 
C.遏制 履行 丰富  D.阻止 奉行 丰厚 
3.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004年杭州试题)(3分) 
①出于保护文化遗址的考虑,余杭良渚文化的大部分遗址区域均处于未发掘。②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大型基建工程施工,必须经过文物部门批准,但有些基建单位却擅自动工,导致破坏性挖掘而感到担忧。③目前,余杭区的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正在制定中,以后文物保护就有了更为有力的措施。 
⑴ 
⑵ 
⑶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2004年河南试题)(3分)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  对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制度自2001年试行至今,我国累计约有1700万人次的贫困生获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01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为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这一款项到2002年增加到2亿元,2003年进一步增加到4亿元。但所资助面只占中西部地区贫困生的30%左右。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设立并逐渐加大资助力度,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2004河南试题)(4分)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       。 
第二部分: 
     (一)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供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6.文中画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3分) 
 
7.文中画浪线部分属于什么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处境?(3分) 
 
8.“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说明孔乙己  的性格;“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掌柜   的性格;“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说明这几个人    的性格。“笑”的作用是什么?(4分) 
 
9.“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中“摸”字如果换用“拿、掏、取”好不好,为什么?(3分)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眼色”的含义。(3分) 
⑴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 
⑵这个没有眼色的糊涂虫。(   ) 
⑶到时候,看眼色行事。(   ) 
     (二) 
    奇迹(2004年广西试题) 
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姑父说:“我供他!” 
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姑父坚决地说:“供!” 
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这时侯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掉死算啦!” 
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不是么? 
1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     。(2分) 
12、文中画线句交代“爹的脾气”,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文中两次写“文”一夜未眠,其表达作用是什么?(3分) 
 
 
14、文中依次写“文”、“爷爷”、“赵伯”、“姑父”求爹让“文”复读,其作用是     。(2分) 
15、文章大篇幅地写“文”争取复渎的过程,而对复读的经过和结果一笔带过。为什么这样处理?(3分) 
 
16、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句话进行表述。(3分) 
 
 
     (三) 
     灯光 
        王愿坚 
那是1947年的初秋,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在一个名叫沙土集的村子里,紧紧围住了国民党的五十七师。一场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浓密的沙柳丛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我认识,他是著名的战斗英雄,是一位有8年军龄的指挥员了。他长得很俊,一张鸭蛋脸,红扑扑的;那长满茸毛的嘴巴,微微嘻开着,总像在微笑。无论什么环境,他那身军装总是干干净净,整齐地贴着他颀长的身躯,好像灰土从来不沾他的身。今晚的战斗,就由他带领突击连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全军打开一条进攻的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只见他一手夹着自制的卷烟,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但没有点烟,却借着火柴的亮光看着摆在膝头上的一本破书。我看清楚了,那是一幅插图,画着一盏吊着的电灯,灯下,一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读着书。火柴熄灭了,他依旧一动不动,默默地沉思着。 
好半天,他突然俯到我耳边,问道:“记者,你见过电灯?”我被他问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从小生在农村,那玩艺儿真的没见过。 
“听说那玩艺儿真好,一按电钮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火柴,点燃了烟,然后又向那图画望了一眼,深情地说道:“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用上电灯,让咱们的孩子们也在那样的灯底下学习,那该多好啊!”他没有再说下去,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天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幢憬中去了。 
半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随着三发绿色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爆炸声。围墙被炸开了一个缺口,突击连冲进了突破口,可就在这时,突破口上忽然沉寂了。原来敌人连续发来了几排炮弹,正在中途的后续部队遭到了炮火的袭击,出现了短暂的混乱,战士们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这可是个危急时刻,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向着黑暗里张望着。突然,我们眼前腾起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光不算大亮,可是对于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已经足够了。二梯队向着亮光冲过去,突破口上重又响起了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这一星火光正是从郝副营长手里发出的。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高高地举起来,为后续部队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当然,也因为这光亮,他暴露了自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位年轻的战友,他没有看见电灯…… 
17.划出有关描写郝副营长外貌的语句,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什么特点?(3分) 
 
 
18.(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看着摆在膝头上的一本书”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9.对“因为这光亮,他暴露了自己,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句,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2分) 
A.他可能缺乏作战常识,不知道光亮会暴露自己,以致造成不必要的牺牲。 
B.他应想些其他科学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该以生命作代价。 
C.他在千钧一发之际,想到的是战斗的胜利,而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D.表现了他具有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0、文章的最后一句该怎样理解?(3分) 
 
 
21、本文以“灯光”为题,有什么含义?试作简要分析。(3分)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我找回了    (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请补全题目再写作) 
文题(二) 
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能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能预知草莽中是否潜藏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运的风刀霜剑……然而,外界虽不能把握,行动却可以产生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坚强的信念。真正的信念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当遇到挫折、陷入困境时,只要心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拼搏,就一定会度过难关,取得成功。 
请以“信念与成功”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⑵600字左右。⑶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