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学设计 
苏州市第六中学   巴瑶 王利华 章超 
 
一、教学目标 
1.过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并能用电脑绘制图画、简单动画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阅读,能激发学生对名人散文的热爱,从而更好地阅读《亡人逸事》。体会散文细节描写的特点,走进作者孙犁的内心世界,理解作者写作《亡人逸事》的情感。 
3.知识目标 
了解散文描写人物的手法,学会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亡人逸事》是新教材高一学期下学期课文。 
教学重点:细节与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散文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 
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艺术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独立思考,分析和自学能力强。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更不错,每一位同学都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他们同时还具备了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他们的积极性更高,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本课教学,对学生通识阅读《亡人逸事》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四、教学媒体选择及应用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2.学习资源类型——多媒体课件(作者图片、背景音乐、资料等等) 
3.网址: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亡人逸事》各类网站 
五、教学流程图 
| 
 步 骤  | 
 教学网站呈现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新课导入  | 
 苏轼《江城子》(回忆亡妻导入) 
孙犁《悼内子》(比较阅读)  | 
 鉴赏、分析、体悟  | 
 设计导语,导入新课,《亡人逸事》。  |  
| 
 检 
测 
预 
习  | 
 课前网络搜寻、学习资料  | 
 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有关对《亡人逸事》的背景和孙犁的资料。 
或显示学生课前所作的有关学习资料的搜寻结果。  | 
 在局域网上传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网址  | 
 接收学生课前预习作业,并将最优资料供给所有学生。  |  
| 
 课前通读孙犁儿子回忆父母的文章  | 
 展示4个片段(PPT)  | 
 学生阅读赏析  | 
 通过网络检查每个学生写的感悟。  |  
| 
 课前认真阅读课文  | 
 作业:用两个字归纳课文每小节段落大意。  | 
 分别归纳交流  | 
 接收学生作业,并显示。  |  
| 
 新课学习  | 
 细节描写  | 
 整 体  |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 
 搜索标注  | 
 检测作业完成情况  |  
| 
 选一个打动你的细节具体分析由此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 
 两两交流后主动举手点评  | 
 点评引导  |  
| 
 硬 件  | 
 课文段落 
分发补充资料  | 
 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 
 提问: 
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显示人物性格)  |  
| 
 软 件  | 
 视频:MTV(孙犁夫妇合照和音乐)  | 
 情感推向高潮  |  
| 
 人物情感  | 
 孙犁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 
 引导归纳  | 
 深入体会  | 
 作者对妻子的赞美、内疚、怀念、感激  |  
| 
 拓展阅读  | 
 细节描写——朱自清《背影》片段  | 
 视频《背影》节选资料(含朗读) 
分发《悼亡妻》节选资料   | 
 对比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1、  父亲的背影 
2、  橘子的颜色   | 
 讨论法、点拨法:指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  |  
| 
 巴金《悼亡妻》  | 
 语言、行动为重点  |  
| 
 课堂小结  | 
 了解散文的塑造人物体现情感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 
学会从细节入手分析散文。 
学会用朴实语言蕴涵深切的感情。  |  
| 
 作业练习  | 
 当堂习作交流:细节描写表现亲情  |    
六、教学效果评价 
1.人机互动、师生互动。通过在局域网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强,互发课件,共享资源,教师控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理解转化成细节切入,既直观形象又趣味横生。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将多媒体、补充材料与语文合一,快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语文课上他们学到了更多。 
3.对人物刻画艺术理解深刻,学生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不同性格。将作者的平实感人的刻画人物手法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通过视频教学,学生更能留意许多细节和强化认识,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