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敬畏自然》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2 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一是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二是学习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从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导入新课。 
    二、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①敬畏    ②蓬 蒿 péng hāo    ③精巧绝伦    ④不自量力   ⑤相形见绌chù  
⑥咫尺 zhǐ   ⑦深邃  suì    ⑧狼藉斑斑      ⑨混淆xiáo 
三、学习课文 
1、阅读课文,参考同步练习,找出每一自然段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总结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首先,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进而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实在是兄弟关系;最后做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文章的最后一段就是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即作者思想观点的总结。 
2、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3、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作用: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4、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5、拓展探究: 
请说说人与自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并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四、课堂练习: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物以至人体。 
  
  
  
  
文章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文章结构:  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也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应当敬畏自然。  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2对比手法的运用使立论充分  3很多的语句富含哲理  4多处运用拟人、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词语积累:  深邃:深奥 殊不知:竟不知道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映照:照射 诚然:实在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原野 断言:很肯定地说 可人:可人意,使人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