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5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9-07  | 
 
 
 《采薇》教学设计  
                                   主备人   江苏滨海中学     张海洲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