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现代诗歌的双重解读
  | 
 | 
作者:lisonglin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2-03  | 
 
 
     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向来是见仁见智。而对诗歌的体会,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我认为,好的作品,尤其是诗歌,本来对它的赏析,不应是“1=1”的,而应该是“1=多”的。所以,我以自己对郑愁予的《错误》之赏析,表达自己的看法,欢迎指教。 
 
作者:lisonglin 
作者EMAIL:lll@126.com 
 
 
一首现代诗歌的双重解读 
 
李松林  湖北省襄樊市第四十六中学    邮编:441000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九五四年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这首《错误》,一直以来都被当作爱情诗来读,甚至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也要当作爱情诗来教(在“教师用书”里就是这么“指导”的)。这首美妙的小诗,真的只能做这么肤浅的解读吗? 
    我们说,把这首小诗当作爱情诗来解读,是“肤浅”的,即是说,它可以被解释为一首爱情诗,但绝不能“只是”。很多味诗、解诗、评诗的人把它列入爱情诗中抒写闺怨、宫怨之类,更把它与《诗经》中的《君子于役》,“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提并论,说它是一首“思妇诗”,这种解读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失之偏狭。 
    《君子之役》是一首思妇诗,首先在于它以一个思妇的身份来抒发对丈夫的思念(“君子于役,如之何匆思”)与祝福(“君子于役,苟无饥喝”),诗句也完全合于思妇的口吻;《行行重行行》的抒情口吻也是一位妇女,像诗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都可看出女人的形象。我们把这样的出自妇女之口,或者借妇女之口,抒发对丈夫浓浓思念之情的诗称为思妇诗。 
    《错误》这首小诗富含思妇诗的特点。我们不妨根据诗意去意会这样一个伤感而美丽的故事。三月的一天,一个外地游客(诗中的“我”),骑着马,游历到江南。蓦然,有一个容貌动人而愁眉不展的少妇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是把我当做了什么人,不想又认错了。羞涩而幽怨的她,不禁仓惶退去了。我很惊诧。后面,也许我跟她还有过一番交谈、一段故事……这偶然的一遇,我意识到,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她之错,在于把我这匆匆过客当做了她日夜思念的“归人”;而我之错,却在于“让她犯了这个错误”――我骚扰了她的心,让她空欢喜一场,之后,她也也许会更加伤心难过。然而我很同情她的遭遇。我想,每到春天,该是她最伤感、哀痛的季节。没到春天时,她的心也许波平浪静的,就像那“小小的”而且“寂寞”的一座城,又如那城中傍晚时分古老的青石街道,或者,又像那街道旁边某一扇紧紧掩闭的窗户,安静而死寂。可一到春天,她平静的心就乱了――我的无意中的路过,不就像一颗投进平静湖泊中的石子吗?她之错误地把我当做“归人”不正是其心由平静到不平静的表现吗?哎呀,我的达达的马蹄呀……在这个故事中,我充当了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的见证人、一部“摄影机”。这样,这首小诗的抒情主人公就成了一个思妇,她正幽幽怨怨地,凄凄楚楚地痴痴等待着“归人”。除此之外,《错误》选择了传统爱情诗中江南、三月之春、柳絮、东风等勾人心绪惹动春情的事物来构造形象,从而为思妇之思营造了一个美丽而凄清的意境。 
    如上所述,把《错误》解释为一首爱情诗、思妇诗应该是不错的。但为什么说单纯这样解读有失偏狭呢? 
    首先,我们说,好诗都是富于暗示性的。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林妹妹”,就是说,我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时候,不能是“1=1”的,而应该是“1=2”或“1=多”的。对《错误》也是这样,它决不可以只当作爱情诗来看,它可以是有二重或多重理解的。 
    其次,《错误》中“我”,决不可以只看着是一部“摄影机”。小诗共九句,三句都以“我”开头,所以“我”不可等闲视之:“我”打江南走过,看到了这位思妇,她在苦苦等待着自己的“归人”,而“我”又何尚不是一个未归的“浪子”呢?这思妇,又何尚不是盼“我”归去的自己的妻子呢?从这个角度去说,本诗又与传统的题材――游子思乡相契合。诗人借诗中的诗的形象――思妇,暗示自己的“家中人”;借“家中人”(像眼前这个江南女子一样,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美丽的莲花倏然飘落)盼望自己这个浪子回归,表达诗人对自己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这样,诗中的“我”才显示出它的重大作用,“我”不是一个伤感爱情的见证者,而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制造人。 
    其三,小诗诗名“错误”,它有什么深广的含义呢?当然,错误可指诗中女子错认我为她的“归人”,也可指“我”的误入江南,带给那可怜的思妇以希望和失望;但它更应该指“浪子”不归、让“家里人”苦苦守候的“游子”的忏悔。 
 
    郑愁予的这首诗很小,但它的容量却决不在小。他用现代诗歌的语言去抒写传统的爱情、思乡之情。传统的诗歌象素,诗人信手拈来,从而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创造了清新婉约,绮思无穷的艺术之美。 
 
 
本文作者简介: 
    李松林,1973年7月生 湖北省襄樊市第四十六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语文教研组长  邮编:441000 电话:0710-3336234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