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初航  三八  制陶 
上海市和田中学  丁先波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细致描写(白描)来表现人物、刻画人物内心的手法。 
    2、感受作者笔下惊险恐怖的航海生活,体会主人公的执著精神,培养阅读传奇故事(名著)的兴趣。 
说明: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笛福的代表作。作品语言朴素生动,文字明白易懂,用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如同身临其境,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课文是节选,虽然不能完整地反映名著的全部艺术特色,但是,课文的描写非常细致,揭示人物的内心比较成功,同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教师主要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通过细致的白描展现场面和表现人物的手法,体会主人公的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培养学生对《鲁滨孙飘流记》等传奇式名著的基本浓厚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深入研读文本,在对具体描写人物和场景的词句的体味品读中,理解其细腻、准确的人物内心描写。 
    2、  难点:理解作者在初航时遇到生命危险仍然希望继续前进的精神品质。 
说明: 
    文本始终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依据,对于名著节选,更要紧紧围绕文本,通过研读课文大量细致的场景和人物描写,为学生理解认识鲁滨逊的形象,创设时空情境,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并形成对阅读名著的强烈兴趣。 
    三次出海、敢于探索的小说主人公鲁滨孙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小说以主人公精彩离奇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敢于战胜自己的怯弱与悲观,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主题。教学中不必强求学生理解课文结尾所提到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点到为止,不过度地贴标签,要通过课堂的自然生成来让学生感受。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 
 1、 1704年,在英国,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海盗船去寻宝,中途与船长发生争吵,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他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有人受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启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鲁滨逊飘流记》。 
2、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便是丹尼尔.笛福——人称“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智慧勇敢、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的传奇人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部名著的节选《初航》,让我们随同主人公鲁宾孙一同走进那风暴猛烈的大海。  | 
 1、课前查阅关于《鲁滨逊飘流记》的简要介绍,简单查阅18世纪欧洲航海航船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不必交流) 
2、谈谈你对鲁滨逊的初步印象?(学生可能没有看过或者没有读完,说得不多,教师可以借机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 
 学生对18世纪的交通、生活(航船和航海)并不熟悉,也难以体会航海途中的危险,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对合理想象课文背景有较好的作用。 
通过短小浅显的故事导入,能扩大和唤醒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理解课文详细描写主人公遇到的种种险情打下了基础。  |  
| 
 初读文本 
理清思路  | 
 1、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也大致具备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轮廓。请快速浏览课文,试按照情节的发展来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 
 把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1):遇到风暴,非常恐惧; 
发展(2~3):船舱漏水,危险加剧; 
高潮(4~5):竭尽全力,得到帮助; 
结局(6~8):终于得救,不肯回头。   | 
 学生初次接触小说,应对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通过理清课文思路,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途径。  |  
| 
 研读文本 
体会海上遇险的危险程度和作者的感受。  | 
 1、阅读课文前三个部分。在航海途中遇到暴风雨的各种危险,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心情或感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感受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有关船长和水手语言和行动描写的语句(包括环境描写),体会海上遇险的情境,具体感受作者的害怕、惊恐的心情。  |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1、难过、吓坏了;2、恐怖;3、万分恐惧。 
课文主要通过“我”的视角,具体写船长和水手的言行,表现紧张惊险的场面,同时刻画了“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课文以尝试初航、对航海一无所知的“我”的视角来展开情节,比较真实、具体。以“我”的心情和感受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前三个阶段“我”的感受课文中可以找到关键词句。对第四个阶段“我”的心情、感受自然难以概括,作为一个突破口,带到下一个环节深入研读文本。  |  
| 
 深入文本 
探究“我”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真实心理和态度  | 
 (一般性而言,人们历尽劫难脱险后不会再继续冒险去探索,“我”又是怎样打算的呢?)前面同学们已经分析体会了“我”在海上遇险时表现出来的种种难过、害怕、恐惧的心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判断“我”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  | 
 学生将围绕文中有关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和判断,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寻找依据,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归纳:害怕是“我”面对困难危险时内心的真实自然心理活动的流露, “我”在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初航尝试,被救以后打算继续前进的决定,体现了一种不言放弃、下定决心继续前进的执著精神。  | 
 课文作为节选,对完整理解人物肯定有局限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尝试增加一些“我”在危险发生时对自己的追求产生矛盾、继而更加坚定信心的心理描写,这样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  |  
| 
 拓展文本 
再次感受作者刻画人物的细致描写。  | 
 鲁滨逊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执著精神,在《制陶》一文中也有很好的表现,请同学们快速扫读《制陶》,找出有关描写鲁滨孙尝试制陶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 
 学生用阅读符号圈点标划,找出主要段落的关键语句,分析其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谈自己的感受。  | 
 通过对课文的迁移,使学生对鲁滨逊的形象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增加了学生读名著的强烈兴趣。又使全文的主旨的揭示更加自然深化。  |  
| 
 布置作业 
   | 
 1、课文对人物少有外貌和神态描写,请学生选择一到两个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文中相应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外貌和神态补写,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思想性格。 
2、上网查阅资料,增进对笛福和《鲁滨孙漂流记》的了解。  | 
 完成作业。  | 
 阅读与写作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养成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习惯,增加累积和阅读体验。  |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总体学习《初航》和《制陶》两篇课文,通过整体把握,全面理解鲁滨逊在天气灾害和物质匮乏的不同危险和困难下同样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使鲁滨逊的形象更加完整而清晰;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学习通过细腻的白描表现人物的内心和精神品质。 
练习举隅  
    1、课文结尾提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逼着“我”不肯回头,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2、精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思考:(1)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风暴给我们的航船带来的危险程度?(2)你认为这些描写中,最精彩的是哪些,为什么?  
    3、描写一个生活或学习的场景,通过语言、行动和神态描写细腻地刻画自己的内心活动。(1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