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喻》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4-05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能读正确,写正确,解 
 
释明白。 
 
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生字新词: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扪:摸。 
 
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 
 
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分析课文第一、二、三小节。 
 
朗读三小节。 
 
默读第一小节,试分句翻译: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 
 
向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 
 
把 …… 当作 
 
“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 
 
“未曾”      ——不曾,没有 
 
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板书设计:                    
 
比       喻 
 
(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               
 
盲  人  识  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问之有目者            得其声                          
 
                    }         }未得其实   
 
未尝见而求之人        得其形   
 
         
 
  
 
默读第二、三小节。 
 
比       喻 
 
(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               
 
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导             
 
             入 
 
            正 
 
            题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 
 
指出人们“求道之过” 
 
  
 
理解: 
 
“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P42注⑥。 
 
      “转而相之”  ——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谓“致”?  
 
结论: 
 
      “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 ,“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解释加点字。 
 
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 
 
分析第四、五小节。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 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板书设计: 
 
比喻 
 
北人学没                       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化为技能, 
 
才是真知 
 
从正到反  正面立论 
 
正反对比  反面告戒 
 
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     {                    }  学以致道 
 
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总结: 
 
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总板书设计: 
 
日                            喻 
 
比      喻 
 
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 
 
不可道听途说,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 
 
指出人们“求道之过” 
 
比      喻 
 
北人学没                                   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才能化为技能,才是真知。 
 
  
 
  
 
  
 
指出读书人 
 
“求道”和“务学”的偏颇                       学以致其道。 
 
布置作业: 
 
解释加点字。 
 
一词多义(虚词):“于”“之”“以”“而”。 
 
翻译句子。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