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朗读课的教学设计
  | 
 | 
作者:铎源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6-02  | 
 
 
 作者EMAIL:952872903@qq.com 
 
《白杨礼赞》朗读课的教学设计 
 
靖远县南海希望学校        苟铎源 
 
    朗读课作为一种课型,在得到充分的运用之后,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将得到改造与遏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将得到环节上的简化、内容上的深化和方式上的美化,学生的听读实践与个性发展将得到一定的保证。在朗读课设计中教师要把握两点:一是教师自己的朗读水平要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巧妙而有力地让朗读起伏绵延于整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多朗读、少讲析而教学过程不显得单调乏味己又完成了课文教学任务。 
    下面笔者就自己对《白杨礼赞》朗读课的教学设计整理成文,和同行交流。 
    一、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写法。 
    2.品析课文美点。 
    二、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一节。 
    三、预习要求 
    1.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脉络。 
    3.你觉得文中第七段有哪些美点,也就是说哪些地方写得好? 
    四、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与感 
(这一步的创意是:上课之初就让同学们读起来,让同学们感受课文中的形象,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表达意图。) 
1.同学们朗读课文。 
2.议一议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步:读与思 
(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生长的环境之美”这一部分。用朗读与思考的方式,理解作者的用笔之妙,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1.同学们朗读课文“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行驶”这一部分。 
2.教师点示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同学们再读。 
3.同学们思考: 
①这一部分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有: 
②这一部分突出的内容是: 
③这一部分为什么不写白杨树的“出场”? 
④议一议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教师的点拨、讲析穿插其中) 
4.女生再朗读这一部分,男生朗读白杨树“出场”那一部分,体会作者笔法的高妙。(过渡) 
第三步:读与悟 
(这一步的创意是:悟读 “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这一部分。用教师不讲析的方式,巧妙设计问题,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 
1.同学们自由朗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一段。悟一悟这一段的层次划分的问题。 
2.老师:这一段可以划分为两大层次。 
3.老师不提示,请同学们在“悟”的基础之上读出课文的层次。女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男同学读第二个层次。 
4.同学们朗读。教师点拨:第一个层次是写白杨的形态之美,第二个层次是写白杨的精神之美。前者是“实”,后者是“虚”。 
5.老师不提示,同学们读第一个层次的内容,要求在总说与分说之间进行停顿。 
6.老师不进行提示,四个小组读段中分说的内容,每个小组读一个层次,各自掌握停顿。 
7.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一层次主要在句子的限制语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重音。 
8.教师说,这段文字的第二层次主要在句子成分的增加上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试将它们读出激情。 
9.这段文字有几个词写出了白杨形象与性格,试将它们读出来(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10.想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塑造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坚强的形象,以便进一步突出它的象征作用。) 
1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味以上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朗读有怎样的帮助。 
12.同学们动情地朗读。(过渡) 
第四步:读与品 
(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象征的意蕴之美”这一部分。用美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 
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3.进行合作的学习,进行查找资料式的学习。 
4.同学们发言,老师评点: 
层次之美--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形体到象征。第一层次由抑到扬,第二层次逐层深入--由近到远,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由物到精神。 
用词之美--课文中到处都是褒义词。 
句式之美—“当你……难道……难道……难道”是一组排比反问句,第一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 
抑扬之美--先抑后扬。作者赞美的是另一种美:白杨树的美,伟丈夫的美,作者一日气说了白杨树七种可贵的品质,高扬了时代的浩然正气。 
情感之美--课文中那带有强烈抒情意昧的议论显得动人心弦。就拿“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一句来讲,作者从各个方面评议颂扬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而且层层递进,说了一层又一层,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用词之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八个形容词或者说八个褒义词语分三个层次表达,激情好浓崇敬好深,好像在赞美白杨树,实际上已经在赞美伟大的抗日军民。 
构思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让人由村展开联想,让人由白杨树的品质想到北方的农民,让人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想到抗日军民,让人由白杨树的精神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白杨写到人,表现出深刻隽永的意蕴。 
象征之美--作者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文中物与情、物与人的相通之处、共同之点,也就是文中所描写的白杨树的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力求上进、坚强不屈与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显示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精神内在的一致性。 
5.同学们激情诵读、演读这一部分课文。(过渡) 
第五步:教师小结。 
    1.我们学习的这三美,集中到一点,可以说是作者的情感之美。 
    2.联结这三美的纽带,就是文中的“主题句”的反复。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