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灵溪三高  陈海军 
| 
   
课题 
   | 
   
素    芭    | 
   
第 1 课时( 本节共  2 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技 能 
   | 
   
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  
| 
   
能 力 
方 法 
   | 
   
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 
   |  
| 
   
情 感 
意 志 
   | 
   
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 
   
重点  | 
   
       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  
| 
   
难点  | 
   
第一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  |  
| 
   
教具  | 
   
                       PPT课件  |  
| 
   
  
  
  
板 
  
  
书 
  
  
设 
  
  
计  | 
   
  
| 
 章节  | 
 情节  |  
| 
 1  | 
 素芭身世  |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  
| 
 2  | 
 生活环境  |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  
| 
 3  | 
 亲密朋友  |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  
| 
 4  | 
 帕斯达帕  |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  
| 
 5  | 
 父母之命  | 
 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  
| 
 6  | 
 被逼远嫁  | 
 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   
  
  
  
  
  
  
  
  
  
  
  
  
  
  
         
   |  
 | 
 | 
 | 
 |   
一、导入 
在有关“人物”这个单元中,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少女娜塔莎,下面我们再来结识一个印度女孩素芭。一起来学习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 
二、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自我批评。但是,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泰戈尔的那一场不以恋爱开始却十分恩爱的婚姻结束了。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两个月,泰戈尔日夜守护在侧,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三、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份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了一份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竟狠心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 
2、思维磨剑:你能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吗?请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 
| 
 章节  | 
 情  节  |  
| 
 1  | 
 素芭身世  |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  
| 
 2  | 
 生活环境  |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  
| 
 3  | 
 亲密朋友  |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  
| 
 4  | 
 帕斯达帕  |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  
| 
 5  | 
 父母之命  | 
 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  
| 
 6  | 
 被逼远嫁  | 
 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    
四、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1)素芭的父母——“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问: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孩子,素芭的父母有没有给予更多的怜爱? 
明确:没有。“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她的归宿的担心,但从母亲的表现来看,他们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而是把她看成是自己的负担。 
问:那么,村人们呢?他们是怎样对待素芭的? 
(2)村里的人们——“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问:那么,父母的担忧、人们的议论纷纷,不会说话的素芭能感觉得到吗?她的心里是怎样一种感觉? 
明确:素芭虽然不会说话,却有一颗聪颖、敏感的心灵,这一切都让她感到非常痛苦。 
2、赏析文中的人物肖像描写 
(1)问:从第一章中的文字开看,你觉得素芭长得美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这句话给人的印感觉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没有的东西。 
(2)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所以,鲁迅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人物眼睛的刻画,大家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如《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眼睛: 
①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②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③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④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⑤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祥林嫂眼神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带给她的不幸,封建礼教对她的摧残。 
(3)问:对于哑女素芭来说,画眼睛是介绍她的一条捷径。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齐读第一章最后一个段落,思考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素芭的眼睛的? 
明确:运用排比和比喻,细致而生动地刻画出素芭美丽而迷人的眼睛。 
五、重点赏析:第二章: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的方法有这样几种: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而侧面描写则包括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在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泰戈尔除了正面的肖像描写之外,还用了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下面我们来欣赏文中的一段环境描写,一起来看看素芭生活的那个村子。 
齐读第二章,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作者写素芭生活的环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这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问:描写素芭生活的这么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素芭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在那样一个热闹的忙忙碌碌的世界里,素芭显得那样的孤寂,反衬出素芭的孤独。 
六、课堂小结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我们下节课再分析。 
七、布置作业 
细读小说后四章,分析人物形象。  
  
  
  
  
  
  
  
  
  
  
  
  
  
| 
   
课题 
   | 
   
素    芭    | 
   
第 2 课时( 本节共  2 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知 识 
技 能 
   | 
   
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  
| 
   
能 力 
方 法 
   | 
   
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  
| 
   
情 感 
意 志 
   | 
   
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  
| 
   
重点  | 
   
          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  
| 
   
难点  | 
   
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  
| 
   
教具  | 
   
                       PPT课件  |  
| 
   
  
  
  
板 
  
  
书     
  
  
设 
  
  
计  | 
   
  
  
  
一、素芭其人 
素     二、环境优美      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动物朋友 
芭     四、人类朋友      对世俗的不满 
五、离乡远嫁 
六、婚前婚后 
  
  
  
  |  
 | 
 | 
 | 
 |   
一、导入 
通过前两章的赏析,我们发现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是一个美丽、聪颖、敏感、孤独的女孩。那么,这么一个读来令人同情不已的女孩,她的命运如何呢?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素芭生活的环境。 
二、分析素芭的生活环境 
  上节课我们赏析了小说的第二章,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小鸟、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 
看起来这个地方似乎是一个和谐社会,下面我们再走进这个小小的社会仔细观察,看看它是否真的那么纯净美好。 
  
看看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1)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 
(2)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问:素芭的父母、村里的人们是这样对待她的,再看她唯一的人类朋友、唯一的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 
(3)朋友:帕勒达帕 
“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这句话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命运,她的唯一的朋友并不真正理解她。 
“其实,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素芭千方百计想获取朋友的关注却不能。 
  “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 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朋友的话显得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素芭没能从她的乡亲,甚至是她的父母、朋友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生活的这个地方的确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同时那也是一个人情冷漠的地方。 
  
   没法从那些会说话的人那里得到理解和关爱,素芭只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 
(1)    动物 
   素芭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们是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 
齐读小说第三章,感受素芭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画面,让人感觉十分温馨;素芭与这些动物朋友彼此依恋、彼此关怀、彼此理解。这一切让我们暂时忘却了素芭的不幸。 
问: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明确: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从侧面写出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不会说话的素芭却从动物们那里得到温暖,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人情的冷漠。 
除了可以从动物朋友那里得到些许的安慰之外,素芭倾诉的对象还有谁? 
(2)    大自然 
   如第五章中素芭的月夜倾诉。 
   朗读第58页“那天又是月圆之夜……别赶走我!” 
素芭的那个会说话的母亲无法理解女儿心中的无奈与无助,可怜的素芭只好扑倒在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的怀里哭诉。 
三、合作探讨小说的结尾 
1、小说的结尾素芭被逼远嫁他乡,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素芭反而顺利地通过了“考官们”的检验。但是没过多久,婆家就发现她是个哑巴。此后,素芭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是怎样理解小说的结尾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到底哪种理解更准确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泰戈尔,他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2、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 
仔细研究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发现泰戈尔用大量笔墨细腻描写素芭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样一个女孩却没有得到她应有的关爱,而且小说的第六章也清楚地告诉我们:“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这里只有欺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亲人更多的爱护。“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不仅是素芭无法言说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因而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通过不同译作的比较阅读、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素芭的丈夫是另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而不是把素芭当成是会说话的姑娘。 
四、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 
读到这里,我相信素芭这个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心里有很清晰了,下面就请你个这个句子填上一个词语,并从文本中找出理由: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举例: 
素芭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素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素芭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五、想象练习 
那么,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一句话。 
六、领会小说的主旨 
   通过塑造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哑女素芭的形象,要表达怎样的主题呢? 
主题归纳: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他“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七、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分析 
“要讲述一些想象出来的事,印度人是举世无双的。”----古希腊旅行家 
那么,泰戈尔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素芭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手法分析: 
正面描写(眼睛) 
侧面描写(生活环境) 
反面衬托(父母、帕勒达帕)。 
八、布置作业 
想像一下素芭被抛弃之后的情景,给本文加一个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