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课堂实录
  | 
 | 
作者:黄晓敏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7-10  | 
 
 
 《窗》教学实录 
 
新疆库尔勒市四中    八年级(下)   语文    黄晓敏   
 
一、展示第一张幻灯   
 
Tell me, 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   
 
如果告诉我,我会忘记的。如果分析给我看,我会记住的,只有让我参与,我才能理解。   
 
师:这是美国加州一所中学的教室墙上贴的三句话,我想把它送给你们,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   
 
生:(读)。   
 
二、展示第二张幻灯   
 
师:窗在英语里念window。那么,windows98、windows2000的操作系统我们同学已很熟悉,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面。   
 
师轻点鼠标。   
 
三、展示第三张幻灯   
 
师:泰格特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作家。这位来自大洋洲的作家我们同学不是很熟悉。但他的这篇作品一经问世,立刻引起了人们注意,不久即入选中学语文读本。有人说,它并不亚于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最后一片叶子》。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这篇课文。   
 
钱钟书说,如果你吃了鸡蛋觉得味道不错,何必要去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师:下面,请我们同学以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生:(读)。   
 
师:这篇小说的人物很单纯。   
 
生:一个靠窗、一个不靠窗的病人。   
 
师:很好。那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一下小说的情节?   
 
生:这篇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靠窗的病人向另一个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但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另一个病人却无动于衷,漠然地看着他痛苦地死去。   
 
师:好,不错。靠窗的病人看见了什么?   
 
四、展示第四张   
 
师:请你们推荐一位同学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第四段)。   
 
师:找一个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评价。   
 
生:这个同学读得很好,很有感情。   
 
师:如果让你读,你能行吗?   
 
生:(摇头)。   
 
师:好,没关系。他倒挺谦虚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同学很聪明,只要今后多在朗读上下功夫,你也会读得很好的。   
 
刚才朗读的这一段,属于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这景美不美?   
 
生:美。   
 
师:对,不要说身患重症的病人渴望看到美景,我们每一个健康的人也希望看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陶冶身心,对吧?   
 
生:对。   
 
师:这是不是他亲眼所见?理由是什么?   
 
生:(1)这不是他亲眼所见,这是他编造的谎言。   
 
(2)这是他曾经看到的。   
 
(3)他所希望看到的。   
 
(4)这是他对以前美好生活的回忆……   
 
师:不管是他编造的,或是曾经看到的,亦或是回忆的,我们同学说得很有道理。罗迦·费·因格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他编造这美丽的谎言究竟是为什么?   
 
生:(1)为了解除另一位病人的痛苦。   
 
(2)他心地很善良。   
 
(3)这是他心灵的写照。   
 
师:很好。编造如此优美的景色,并把它描绘的是这般生动有趣,正是他内心的写照。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你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往往渴望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就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这两类人而言,人们往往推崇后一种人。   
 
那么,我们来看另一位病人是如何回报他的。   
 
《诗经》中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有句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   
 
五、展示第五张   
 
师:再推荐一个同学朗读一下吧。   
 
生:(读)。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们发现了什么?人常说,瞬间迸发的灵感火花是最耀眼的。   
 
生:这个病人很自私,举手之劳的事情都不肯做。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课文上说:只要电铃一响,值班护士就会赶来。   
 
师:这位同学真细心。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生: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因为战争,使得这个不靠窗的病人思想已经麻木了。   
 
师:照他的这种逻辑推下去。因为美伊战争中,死伤无数,我们听惯了伊拉克贫民中儿童、妇女又在轰炸中死了多少多少。因此,再多死一个也无所谓。解释的理由就是:我们的心为之麻木。   
 
生:(笑)。   
 
生:为什么病人死了,医生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来帮助他解决?   
 
生:我认为文章一开始便说他俩病情很重。   
 
生:我认为医院里的医生经常会遇到这些事,所以没有丝毫大惊小怪。   
 
师:很好,他们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点点头)   
 
生:在小说的高潮部分连用省略号的用意是什么?   
 
师: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表明这个病人经过了长时间的挣扎,最后痛苦地死去。   
 
师: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靠窗的病人完全有机会救他,也有幡然悔悟的可能,他这样做了吗?   
 
生:没有。   
 
师:其灵魂的阴暗、丑陋、卑劣在这里昭然若揭。   
 
师:当他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地挪到靠窗的床位,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堵光秃秃的墙。   
 
六、展示第六幅   
 
师:同样的病房、同样的窗户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   
 
生:(1)心胸狭窄、内心阴暗的人是感悟不到美的。(2)他虽然占有了仰慕已久的床位,但他永远也无法窥见美,他只能在痛苦中苟延残喘着。   
 
师: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么说来,文中的这堵墙已不单单作为构成情节的一个建筑物而存在了。作者已赋予了它其他的意义?   
 
生:人与人之间内心的隔膜。   
 
师:很好。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有形的墙,同时无形的墙有时也不可回避。有的墙是迷人的风景,有 的墙是故事的载体。有的墙则是感情的依托。有的墙需要筑,有的墙则需要拆。   
 
师:那我们现在再来看文章的标题:《窗》。我想,它也不仅仅是指我们眼见到的这扇窗,它还指……   
 
生:心灵之窗。   
 
师:对,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窥见人的内心。   
 
生:社会之窗。   
 
师: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洞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七、展示第七幅   
 
师:有人说,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于恶、高贵与卑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生:(1)同意。   
 
(2)不同意。因为人的性格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师: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贵在专。这样说来,我们人有更高一层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无可厚非。但欲望若不加以适时地扼止,必会走向其反面。“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   
师:上课伊始,我就提到了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我们曾学过他的《麦琪的礼物》,今天发下去《最后一片叶子》,到高中,还将学到他的《警察和赞美诗》。他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行将结束的时候,人物的命运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看似有悖常理,实则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称它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我们这篇文章也具有同工异曲之妙。   
 
因此,有人说其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是合情合理地违背常理。   
 
师:剩下一点时间,我们同学看一下《最后一片叶子》,两篇文章进行比较。   
 
一篇文章有画上句号的时候,一堂课也有下课铃敲响的时候。但我希望,同学们的研究、探讨没有结束的时候。   
 
附板书设计: 
 
江  苏  教  育  出  版  社    
 
语文八年级(下册)   
《窗》教学实录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