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教案及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gfdsfdsfuuikk  日期:08-07-19  | 
 
 
  
19《庄暴见孟子》  
 
(一)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脸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二)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 循循导入,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 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猎……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 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20《孟子见梁襄王》  
 
(一)背景知识  
 
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示有盛于此时者也。”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  
 
《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二)《孟子见梁襄王》的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  
 
梁襄王的话题是“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以“定于一”,襄王不知“孰能一之”,孟子对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自己面临的矛盾,步步追问的都是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以严密的逻辑联系,用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作为一国之君,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这就要爱民保民,绝不嗜杀好战,那么天下归于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孟子循着梁襄王问题的思路,逐步提示所要讲的内容,而不径直揭底,使对方在获得满足之时,又有新的不满足,这种引而不发的讲话艺术,较之捷言尽说更能收到效果。  
 
   
 
(三)《孟子见梁襄王》中一组相互关联的比喻  
 
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久旱,苗“槁”将枯死,这时天空“油然作云,沛然作雨”,那么,禾苗自然“浡然兴之”。这个比喻还暗含了对比,苗的“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态度。  
 
孟子形容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用“水之就下”,无法抗拒作比,真是貌合神契。另外,两个比喻相互照应,前以天上雨水比君泽,后以地上流水比民心,两喻相互关联,又各赋其义,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模拟试题】  
 
第一篇《孟子》二章  
 
一  
 
梁惠王①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溽;壮者暇日修其孝梯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溽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二  
 
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 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 梁惠王(公元前400—前319年):战国时魏国国君,公元前369至前319年在位。即位后八年,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叫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亦称为魏惠王。② 晋国:这里指的是魏国。这是梁惠王自称本国。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正确解释和读音是(    )  
 
① 卒然问曰    ② 天下恶乎定?  
 
A. ① 终于zú    ② 怎么wū                
 
B. ① 终于zú      ② 讨厌wù  
 
C. ① 通“猝”,突然。cù        ② 讨厌wù  
 
D. ① 通“猝”,突然。cù           ② 怎么wū  
 
2. 对“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中的“入”“出”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在国内   出:在国外                    
 
B. 入:对内       出:对外  
 
C. 入:在家里   出:在外面                    
 
D. 入:在家      出:外出  
 
3. “其如是,孰能御之”中“御”字的词义是(    )  
 
    A. 侍    B. 抵挡    C. 治理    D. 使用  
 
4. 下列句子中的“一”字同“定于一”的“一”的“一”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B.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C.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D.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5. “彼夺其民时”的“彼”指代的是(    )  
 
    A. 那时候    B. 魏国    C. 秦、楚    D. 国君  
 
6. 下列句中的“莫”字与“天下莫强焉”中的“莫”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B.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C.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 天下莫不与也  
 
7.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A.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  
 
B. 我为此感到羞耻,愿意给死者以抚恤  
 
C. 这是很羞惭的事,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  
 
D. 这是很差惭的事,愿意给死者以抚恤  
 
8.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A. 远看他不像国君,到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B. 看他比不了别国的国君,跟随他的人看不出有怕他的  
 
C. 看他比不了别国的国君,到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D. 远看他不像个国君,跟随他的人看不出有怕他的  
 
9.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  
 
A. 如今天下为争夺牧场,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B. 如今天下放牧的人,没有不以杀人为手段的  
 
C. 如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以杀人为手段的  
 
D. 如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  
 
10.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  
 
A. 果真如此,百姓就会归顺他,好像是水就要向下流,蓬勃兴旺的局面谁能抵挡得住呢?  
 
B. 国君如此诚实,百姓就会归顺他,她像是水就要向下流,蓬勃兴旺的局面谁能抵挡得住呢?  
 
C. 果真如此,百姓就会归顺他,好像水自然要向下流,蓬勃兴旺的局面谁能抵挡得住呢?  
 
D. 国君如此诚实,百姓就会归顺他,好像水自然要向下流,精力充沛谁能抵挡得住呢?  
 
11. 下列说法与孟子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国君应爱民保民;反对一切使生灵涂炭的战争。  
 
B. 国君应以仁政治理天下;反对嗜杀百姓。  
 
C. 梁惠王、梁襄王都在嗜杀者之列;应以爱民保民为本。  
 
D. 国君爱民保民,百姓归附,天下一统,社会也就安定了。  
 
   
 
第二篇    《张仪说楚》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大齐王;唯仪之甚僧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赏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1. 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与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  
 
王所甚憎    弭口无言    勇士往詈齐王  
 
A.   mí闭       lì责备                           
 
B.   mí满     lí责备  
 
C.   m ǐ闭     lì骂              
 
D.   mǐ满     lí骂  
 
比较各组加点字的作用与意思,判断正确的是  
 
2.      (    )  
 
A. “方”在两句中用法不相同,意思相同,“责”在两句中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  
 
B. “方”在两句中用法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责”在两句中用法相同,意思也相同。  
 
C. “方”在两句中用法相同,意思不相同;“责”在两句中用法不相同,意思相同。  
 
D. “方”在两句中用法相同,意思也相同;“责”在两句中用法相同,意思不相同。  
 
3.       
 
(    )  
 
A. “因”在两句中作用不同,意思也不同;“以”在两句中作用相同,意思不同。  
 
B. “因”在两句中作用相同,意思不同;“以”在两句中作用不同,意思也不相同。  
 
C. “因”在两句中作用相同,意思也相同;“以”在两句中作用相同,意思也相同。  
 
D. “因”在两句中作用不同,意思相同;“以”在两句中作用相同,意思不相同。  
 
4. 比较下列句子,找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 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B. 且必受欺于张仪  
 
C.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D.(王)责欺于秦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 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  
 
A. 大王希望(您)给我准备好车子和送礼用的物品,请允许我到那里试试看。  
 
B. 大王请您给我准备好车子和钱物,请允许我到那里试试看。  
 
C. 大王请您给我准备好车子和钱物,我请求到那时试试看。  
 
D. 大王希望(您)给我准备好车子和送礼用的物品,我请求到好里试试看。  
 
6. 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  
 
A. 我国国王所最高的兴事,没有超过跟大王您在一起的了。  
 
B. 我国国王所说最高兴的事,没有超过跟大王您在一起的了。  
 
C. 我国国王所最尊敬的人,没有超过大王您的了。  
 
D. 我国国王所最喜欢接近的人,没有超过大王您的了。  
 
7. 是我亡于秦而取赏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    )  
 
A. 这样做我们在秦国那里失败却从齐国那里得到偿还,难道楚国不是个完整的国家吗?  
 
B. 这样做我们在秦国那里失掉了土地却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楚国不还是个完整的国家吗?  
 
C. 这样做我们在秦国那里失败却从齐国好里得到偿还,楚国不是尚且得到保全吗?  
 
D. 这样做我们在秦国那里失掉了土地却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难道楚国并不崇尚保全吗?  
 
8.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    )  
 
A. 因此楚国的土地和百姓并没削弱,只是(现在)要来挽回这次失败,……  
 
B. 过去楚国的土地和百姓不是削弱了,只是(现在)要来挽回这次失败,……  
 
C. 因此楚国的土地和百姓大大削弱了,(现在)仅仅剩下挽救国家危亡的力量,……  
 
D. 过去的出国得土地并未减少,百姓并不软弱,现在只剩下救亡的力量,  
 
9. 在作者看来,楚王外交上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楚王轻信张仪,以为只要“闭关绝齐”,真能“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有商于之地以为利”。  
 
B.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C. 张仪过于狡诈,怀王未及时识破。  
 
D. 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过分信任张仪。  
 
   
 
   
 
   
 
 
 
 
【试题答案】  
 
第一篇《孟子》二章  
 
1. D  2. C  3. B   4. B   5. C   6.B   7. A   8. A   9. D   10. C   11. A  
 
第1题    考查虚词的读音和词义。“卒”“恶”各设置两种读音和两个义项,两两相配,构成四个选项。“卒”通“猝”,突然。音cù。“恶”,代词,表示疑问。询问方式,译为“怎么”。音wū。答案是D。  
 
第2、3、4考查根据上下文解释词义的能力。  
 
第2题“入”“出”各设置两个义项,两两相配,构成四个选项。“入”指内部,可译为“在家里”;“出”与之相对,指外问,可译为“在外面”。答案是C。  
 
第3题    考查一词多义的实词的词义。列出四个义项供选择。结合“御”所处的语境,这里应该理解为“抵挡”。选B项。  
 
第4题    考查一词多义的实词的词义。不直接列出不同的义项,而列出四个含有“一”的句子在对每个句子中的“一”字作出解释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答案。四项“一”的词义是:A项,一样。B项,统一。C、D项:副词,全部,彻底。题干中“一”意思是“统一”,因此,答案是B项。  
 
第5、6题考查常用虚词的一般用法。  
 
第5题    考查指示代词“彼”的用法及意义。“彼”,表示远指的代词,在这个句子中指代秦、楚,答案是C。  
 
第6题    考查代词“莫”的意义和用法。在对四个选项中的“莫”字作出解释的基础上确定答案。A项、C项和D项:无定指代词,没有人。B项:副词,表示楚止或劝阻。译为“不要”。题干中的“莫”是无定指代词。答案是B。  
 
第7—10题    考查对句意的理解。这种考查同考查常见实词的词义联系在一起,往往是选取一句含有关键性常见实词的文句,每个实词选取既有区别性、又有干扰性的解释,构成四项对这个句子的不同解说,供选择。  
 
第7题    前一个分句的关键词语是“耻”,后一个分句的关键性词语是“愿”、“壹洒”。“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愿”,希望。“壹洒”,全者洗刷的意思。答案是A。  
 
第8题    关键性的词语及词义是:“人君”,国君。“就”,跟随。“所畏”,威严的样子。答案是A。  
 
第9题    关键性的词语及词义是:“人牧”,国君。“嗜杀”,喜欢杀人。答案是D。  
 
第10题  关键性的词语及词义是:“诚”,果真。“就下”,自然向下奔流。“沛然”,蓬勃兴旺(的局面)。答案是C。  
 
第11题  考查对内容的初步分析、评价。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对阅读材料进行评论。孟子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的,他只是反对嗜杀百姓的非正义战争。答案是A。  
 
   
 
译文: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以失掉八年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在任何方圆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的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二  
 
孟子拜会梁襄王,退出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他忽然开口问道:‘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  
 
“我回答:‘天下一统,才能安定。’”  
 
“(他问:)‘谁能统一天下?’”  
 
“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不随从的。大王研究过禾苗吗?七、八月间遇到干旱,禾苗就枯萎。如果天空聚集浓云,落下充足的雨,禾苗就会猛地蓬勃生长。像这样,谁能抵挡得了?现在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好杀人的君王,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伸长脖子寄希望于他。果真如此,百姓就会归顺他,好像水自然要向下奔流那样,蓬勃兴旺的局面谁能抵挡得住呢?’”  
 
   
 
第二章《张仪说楚》  
 
1. C   2. D   3. A   4. C   5. A   6. C   7. B   8. D   9. D  
 
第1题考查实词的读音与意义。“憎”应该作 ,“弭”应读作mǐ当“闭”讲。“詈”读作lì当“骂”讲。  
 
第2题测试实词的意义。两个“方”都作副词,是“正”或“正在”的意思,而两个“责”用法都是动词,前一个“责”是“求”的意思,后一个“责”是“责备”的意思。  
 
第3题测试虚词的意义。两个“因”前一个是副词,当“于是”讲,后一个是介词,当“趁着”讲;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当“因”,后一个当“用”或“凭”。  
 
第4题测试被动句。A项“为”表被动,B项“……受……于……”表被动,D项“于”表被动,C项虽有“受……于……”,但意义不同,是“到……去接受……”之意。  
 
第5题考查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题有几个测试点,第一个是“其”,不能当动词“请”,只能作语气词表“期望”。第二个点是“币”语境中不是指“钱物”,而是指“送礼的物品”。第三个点是“请”,从全句看作表敬副词,当“请允许”讲比较协调,而用“请求”略显生硬些。  
 
第6题考查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题有几个测试点,第一个是“所说甚者”,“说”通“悦”,语境义不是“高兴”“喜欢接近”,而是“尊敬”;“者”不是指代事而是指代人。第二个是“无大大王”,既然前一分句“者”字短语指人,后一分句自然应译作“没有超过大王您的了”。  
 
第7题考查阅读句子的能力。这个句子必须根据前后语境来判断。上一句是“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将一个有名的都邑送给秦国,自然是失去了土地,“亡于秦”指的就是这件事,而“与之伐齐”的目的是为了“赏于齐”,这样一来“楚国不还是个完整的国家”。原文中“尚”当“还”讲,A项漏译,C项D项作“尚且”“崇高”都不对。  
 
第8题考查阅读句子的能力。这句必须根据语境来判断。这两句是对楚国的杜陵大败后国力的议论,与上文并未构成因果关系,所以AC两项将“故”译为“因此”是错的。另外前一分句用“非……”的否定式。而C项缺少了否定式。再说,作者是将过去和现在国力作比较,AB两项后一分句译文并非谈国力,与上句接续不当,“土地和百姓”与“削弱”之间主谓搭配不当。  
 
第9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全文记录了楚怀王时期一次外斗争的重大失误。其根本原因是怀王昏聩,这表现在听不进陈轸对局势的分析,却过分信任张仪,后来形势发展正如陈轸所料,陈轸再次献策,怀王还是不听,最后导致大败,楚国完全陷入孤立的境地。  
 
   
 
译文:  
 
齐帮助楚攻打秦,夺取了秦的曲沃。这件事过后秦想讨伐齐,(但)齐楚的关系很亲密,秦惠王很为这件事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讨伐齐,可是齐楚两国正关系密切,你为我出个计策,怎么样?”张仪说:“请大王给我准备好车子和礼物,我请求到那里试试。”  
 
张仪到南方去见楚怀玉,说:“我国国君最尊敬的人,没有超过大王您的了。我张仪很愿意给别人做臣子,也没有超过给大王您做臣子。我国国君最痛恨的人,也没有超过齐王的了。我张仪最仇恨的人,也没有超过齐王的了。现在齐国国君的罪恶。对于秦王为说是最重要的,我国想讨伐它,可是楚跟齐很友好,这样我国国君就不能侍奉大王您了,同时也让我不能成为您的臣子了,大王您若能关闭北边通向齐国的关隘与齐断交,我能请秦王把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给您。如果这样,齐必然衰弱,齐衰弱,它就必然被大王您役使了。这样做,可以在北面使齐衰弱,在西面对秦国有恩德,又把商于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的领地,那么这一条计策可以同时给您带来三方面的利益。”  
 
楚王很高兴,在朝延中张扬此事,……陈轸回答说:“我看得出商于这块土地您不可能得到,可祸患必然会到来,所以不敢空贺。”楚王问:“为什么?”陈轸答道:“秦国看重您的原因,是因为大王有齐的援助,现在商于这片土地尚未得到先断绝了与齐的关系,这样楚就孤国必然不会这样做的。先与齐断交再向秦求地,那么必然被张仪欺骗。被张仪欺骗后,大王一定会怨恨他。这样在西面出现了秦国的祸患,在北方又与齐国继绝了外交,那么两国的军队必然侵犯楚国。”楚怀王不听从劝告,说:“我做的事好得很,您还是闭上嘴别讲话了,以便等待我的好事成功。”楚王派人出使齐,齐与秦在暗中讲和了。这时楚也派了一位将军到秦接受商于之地。张仪回秦,却称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先生(不出来接见)大概是以为我没有和齐国断绝关系吧!”于是又派勇士到齐国去辱骂齐国国君。张仪知道楚国完全与齐国绝交了,才出来见楚国的使者道:“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交给楚国。”楚使者说:“我听说六百里,没听说六里。”张仪道:“我本来就是凭小人之心办事,哪里来的六百里?”使者回去报告了楚王,楚王大怒,想调兵讨伐秦国。陈轸说:“我可以说话了吗?”楚王说:“可以说了。”陈轸说:“您要计伐秦国不是好计策,您不如趁机将一个大都邑送给秦国,和秦国计伐齐国,这样做我们在秦国丢掉的却可以从齐国那里得到补偿,楚国岂不还是完整的国家吗?大王您现在已经与齐绝交,又责备秦国欺骗了我们。这样做是促使齐与秦两国联合,楚国一定会受到大的伤害。”楚王还是不听,于是派兵计伐秦。(结果)秦与齐联合,韩也加入秦刘联盟,楚军在杜陵大败。过去楚国的土地和百姓并不软弱。现在仅剩下救亡的力量,这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的计策错误地听信张仪的缘故。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