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09-26  | 
 
 
 《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专题三:仁者爱人 
课    题:《仁者爱人》主备人:鲁江  时间:2007、8、14 编号:6                
教学目的: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理解人的价值,掌握“仁”的内容,明确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仁”的内涵,君子的含义,仁义礼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现实意义。 
教    法: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欲仁,斯仁至矣”,请问仁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进入下一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仁者爱人——仁义礼智 
二、初读感知 
1、识记:莅(      )     暴(      )     知(        )     乐(       ) 
        孙同“逊”     上同“尚”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明确孔子和孟子对于仁义礼智的真知灼见。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不懂的地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1)知及之:才智足以得到它。本文中的之指的是天下国家。 
(2)不庄以莅之:不以庄严的态度来面对百姓。 
(3)仁之实:仁的实质。 
(4)事亲:侍奉兄长。 
(5)节文斯二者:指对仁、义二者能调节与修饰。 
(6)明于庶物:明了万物之理。 
(7)非行仁义:不是将仁义当作手段来使用。 
(8)几希:无几,极少,相差甚微。 
(9)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11) 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0)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11)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12)成为君子的途径和方法。 
(13)怎样处理仁和智的辨证关系。 
(14)论述了勇和义的辨证关系。 
(15)仁和义是人们行为的准绳。 
(16)仁义礼智之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情。 
(17)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 
4、讨论:孔子是怎样论述仁义礼智的?孟子对此做了哪些发展? 
五、积累与应用 
1、阅读顾炎武《廉耻》一文,找出其中引用孔、孟言论的出处,并写一篇读后感。 
2、名句诵读 
(1)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六、教后感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