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版《西厢记》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1  | 
 
 
 西厢记 
课 型: 新授课  
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 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  
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  
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  
导入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  
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  
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  
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曲词朗诵TV的制作  
音乐:琵琶曲《情人的眼泪》  
影像:黄梅戏《西厢记·长亭送别》片断  
朗诵:教师朗诵[端正好][滚绣球][朝天子][耍孩儿][二煞][一煞][收尾]等节支曲词  
将以上合成曲词朗诵MTV  
定格四幅画面,要求学生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投影画面,指名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小标题:送别途中→临别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  
过渡语(投影:画面一“送别途中”)  
“昨夜成亲,今日别离”,崔家不招白丁女婿,老夫人逼迫张生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如果不能得中功名,就不承认这门亲事。历尽艰难刚刚获得承认的一对有情人,今天又要别离,这真是“成亲时难,别亦难”。  
赏析[端正好]  
指名学生朗诵,设计若干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  
“晓来谁染霜醉”这一句中,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起什么作用?  
边讲析边板书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穿插板书讲析时联系的诗词  
杜甫《登高》  
范仲淹《苏幕花》  
晏殊《喋恋花》  
张继《枫桥夜泊》  
集体背诵。(投影:画面——“送别途中”)  
赏析[滚绣球]  
指名学生朗诵、思考、回答问题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提问、点拔、板书  
板书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借 情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景 中  
马儿 车儿 抒 见  
松了金钏 情 景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学生背诵[滚绣球],把握哀怨的情感。  
小结  
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  
投影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  
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任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赏析[朝天子](投影:画面二:“长亭饯别”)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讨论要求:  
认真阅读注释文字,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讨论回答。  
时间3分钟,分组讨论。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我们可以找到那一个字来概括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心理?明确:恨(整体结构板书:恨)  
这一曲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明确:用了夸张、比喻、对比的手法。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刻画了她什么性格特征?明确:恨蜗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课堂整体板书: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  
赏析[二煞](投影画面三:“临别叮嘱”)  
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课堂整体板书:怕)  
“怕”什么?明确: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明确: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教师小结并拓宽: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气氛自己命运的痛苦。(课堂整体板书:叛逆 倔强)  
课堂练习(设影画面四:“惜别目送”)  
总结课文,布置课堂作业。《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唱,不仅在  
于它反映了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求学生阅读欣赏[一煞][收尾]二支曲子,写一篇赏析短文。  
要求:(投影并适当提示)  
(1)运用想象、联想;(2)时间五分钟,可讨论,字数100~200字;(3)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来写。  
(设影“惜别目送”片断),请一位同学朗诵,要求学生写短文。  
(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点学生习作。小结用“念”字来概括莺莺在“惜别目送”时的心理。  
课堂整体板书:念  
投影整体结构板书  
长亭送别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背景音乐:黄梅戏唱段  
板书设计:  
[端正好]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情景交融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滚绣球]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离情难舍 借 情  
马儿 车儿、 景 中  
松了金钏 抒 见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交瘁 情 景  
   
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她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