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2篇)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5  |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9年7班  汤滢洁  
此诗作于1968年,作者食指为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诗歌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本首诗所用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诗人还运用拟人、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最后的北京”。这些都增强了本首诗歌的感染力。诗人把北京比作妈妈,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让“她”永远记着自己。  
第1节直接点明诗人要告别北京。第2节从“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可见火车已经开动。渲染烘托出诗人对故乡,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对未知的前途的迷惘与恐慌。第3节“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写出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己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又希望风筝的线绳在母亲手中,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第5节传达出诗人的心声:自己要被北京、被故乡抛弃,此后将到异地漂泊谋生(无依无靠)。表达出诗人的失落伤感。第6节“这是我最后的北京”中的“最后”表明诗人不再回来。  
   这首诗通过对火车开动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把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朱路遥  9年7班  
本诗写作者离开北京,车站离别的情景。  
一:多次强调时间,地点,与题目呼应,说明这是一个作者永远铭记,作为人生转折点的时刻。使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告别场面的宏大壮观。  
二:作者麻木地坐在即将离开的火车上,迷惘,失落,恐惧等情感一起涌上心头。他为事情的突然发生改变了他的命运,却又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而感到不知所措。  
三:作者想到了劳苦的母亲。自己即将远远地甚至可能是永远地离开母亲,作者为此感到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和离开母亲的痛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衣服,成了游子身上的网,将游子紧紧地缚着,并深深刺痛游子的心,勾起了作者对离别的心痛。作者一连使用两个暗喻,表明自己无论走到那里,飞得多远,心都挂念着母亲,有着这样的精神力量来鼓励他面对今后多舛的命运,作者更是对母爱眷恋不舍。  
四:离别伤怀之情无法遏制,令人窒息,作者终于从迷茫中清醒,回归现实,最后一句与上文呼应。  
五:“卷”字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大,而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此产生了强烈对比。列车缓缓地开动,作者感到不情愿的心情越来越强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听任现实。  
六:作者就要离开了,却又不愿离开,难舍难分,内心的情感全在这最后的一刻迸发,作者的呼喊感情真挚,而又失落悲凉,突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最后一节,作者离别的悲凉和无奈更到了极致,惶恐不安,未来的迷茫迎面扑来,“最后“二字写尽了作者内心的迷惘和恐惧。  
另外,诗中在写火车发动,开出车站时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角度。以自己和火车为静,通过相对,外界便成了动。虽没有正面写,但是仍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写出了作者坐在火车上的麻木和茫然。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直接强烈。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