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生命的五种恩赐》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1-09


生命的五种恩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从中获取人生启示。

2、分析此文的写作特点,深入了解作者生平。

【重点难点】

1、寓言体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写作技巧。

2、全文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上课前一天发预习作业(讲义形式)

Ⅰ、重点字词注音(含参考答案)。

①沉湎(miǎn)

②匍匐(pú fú)

③褴褛(lán lǚ)

④咬啮(niè)

⑤侮(wǔ)辱

Ⅱ、常用成语释义(含参考答案)。

①光阴似箭:比喻时间流逝迅速。

②有口皆碑:形容受到众人的一致颂扬。

③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誉很坏。

④挥金如土:挥霍钱财,象泥土一样。

⑤一了百了:谓主要的事情一了结,其余的事情也就可以了结了。

Ⅲ、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两个问题,附在讲义后以供课上讨论使用。

Ⅳ、搜集关于作者马克·吐温的资料(身世、故事、作品等)。

2、运用多媒体(幻灯片形式)辅助教学,配以必要的板书。

【教学设想】

1、注重课前预习,重点字词落实到位。

2、课堂上避免串讲、满堂灌等,力求突出“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授课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探索、自主拓展的能力。

3、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多人小组的功能,解放学生的口、脑、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注重对文中某些意象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开场白结合幻灯片展示:马克·吐温有着“幽默大师”之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曾经学习过他揭露美国大选黑幕的哪篇讽刺小说?(教师提示:《竞选州长》)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与诙谐我们已经领略过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优美而悲凉的寓言体小说——《生命的五种恩赐》。

2、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昨天发下去的讲义大家都完成了没有?有什么不会的或者吃不准的地方请举手提出。(集中答疑,时间不超过4分钟)

3、分析课文结构

Ⅰ、教师:消灭了字词障碍,请同学们快速通读课文,课文故事情节不算复杂,大家读完后想一想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想内容。(6分钟以内)

Ⅱ、教师:文章有五节,可以自然而然分为五大部分,这应该是没有疑议的。(幻灯片展示)

第一部分:选择欢乐,年华虚度;

第二部分:选择爱情,丧妻之痛;

第三部分:选择名望,声誉扫地;

第四部分:选择财富,家徒四壁;

第五部分:垂暮之年,求死不得。

教师:这是老师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大意归纳,还有没有同学对此有更好的概括?请举手提出。(学生发言)

4、小组讨论环节

Ⅰ、时间: 15——20分钟左右

Ⅱ、内容:

①将预习时写在讲义上的问题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②文中仙女带来了五件东西——名望、爱情、财富、快乐和死亡,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对它们分别给予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里有什么社会寓意?假如由你们来选择,你们会选择哪一件?

Ⅲ、形式: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出现不足四人的情况老师可参与其中与该组学生一起讨论。

教师: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吗?下面请几位同学就你们所提问题以及幻灯片上显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要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学生发言)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一个人的想法或许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是大家的回答碰撞在一起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文章大量采用“象征”手法,使得表意隐晦而含蓄,给读者留下一个无尽回味的余地,这是值得我们中学生写作文时借鉴的。好,以下摘录一些网上读者对这篇文章的评论,大家不妨先看一看,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赞成、反对、保留自己意见都可以。(幻灯片展示)

①这个马克·吐温真是很厉害的现实主义讽刺家!每一措施中都有弊端,唯一死亡干净。但是,社会上的人谁愿意选择它呢?人啊,难道没有利欲熏心的吗?

②值得深思,人往往只有经历了一切才能体会到酸甜苦辣。

③看了好几遍,很值得深思,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要面对这一切,不是逃避,只不过不要将这些看的太重,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珍惜生活,珍惜生命!

④马克·吐温的东西,极富哲理又极有意义。我们如果知道生命的意义如此,我们还会怎样?值得深思!

⑤人的欲望如果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正确有需求下,也许会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超出这个范围,可能就会是不一样的结果。可是,人到底怎么样生活,怎么对待自己的欲望呢?不同人的欲望又怎么样?我们无法去分析,也许,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境。

⑥文章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坚强的人生总有不朽的东西做其后盾,比如:书籍、音乐、精神信仰、理想目标等等。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世界名著就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感谢朋友给大家送来了精神食粮。

⑦很有哲理性,欢乐、爱情、财富、名望都是过眼烟云,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不虚度每一天尚可!

(学生发言)

5、分析文体特征以及它对中学生写作的启示

Ⅰ、时间:5分钟左右

Ⅱ、幻灯片展示:

①、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②、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教师:“小说”在英语里是“fiction”,这个单词本身就有编造故事的含义,它告诉我们小说其实就是在讲故事。寓言本身也是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必须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写作目的比较单一。综合以上我们看到,寓言体小说实质上就是在小说的框架下创作寓言。当然,教材认定这篇课文为寓言体小说,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诗,大家在阅读鲁迅的《野草》时候可能会有这种体会,比如里面的《狗的驳诘》、《墓碣文》等,篇幅不长、语言精练、诗化的语言、奇幻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尾,这篇课文也有类似的特点。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仿效此文,选取新颖的材料、锤炼语言、把握开头和结尾。“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要平淡无味,要写出点波澜,有曲折起伏,那才能吸引人。

【课外延伸】

1、时间:10分钟左右

2、同学们可以考虑一下,从你所知道的作品中,有哪些文学人物形象因为选择了文中主人公挑选的那四件东西而走向毁灭?不妨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发言)

(教师提示:欢乐——《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生活放荡糜烂,最终暴病而亡

爱情——歌德《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疯狂追求少女甘泪卿的爱情,但是甘泪卿因为过失杀人罪被处死刑,浮士德因无力搭救而痛苦万分

名望——司汤达《红与黑》中的青年于连野心勃勃往上爬,最后被送上断头台

财富——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贪恋金钱,最后一无所有等等)

3、全面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教师有选择地讲授(幻灯片展示):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美国作家。本名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自然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马克·吐温一些游记、杂文、政论,如《赤道环行记》(1897)、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1900)、《神秘来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义也逐渐减弱,而绝望神秘情绪则有所伸长。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教师:大家对比自己准备的资料,有需要补充的地方请举手。(学生发言)

【课堂小结】

教师:课已近尾声,我们最后简单总结一下。马克·吐温的作品滑稽中含有讽刺,逗趣中含有针砭,评论时政,锋芒毕露,他对战后美国社会的批评包括政治腐败、种族歧视、教育制度、宗教生活等方面,这些批评都是善意的、温和的。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对美国民主制的认识深化,后期发展到悲观失望,这时他的作品主调是表现对“人类”的悲观失望。这一思想在《生命的五种恩赐》中也得以体现。《生命的五种恩赐》是一篇具有敏锐观察和高度概括力的作品,作者以仙女之口对人类发出怜悯的苦笑,使我们不得不惶恐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全篇整个基调是调侃式的,流露出一种悲观和嘲讽的情绪。故事中的男主角饱受种种人生磨难,其中渗透着马克·吐温对于人生的求索和反思。小说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表达的正是作者在历经人间万象后的感慨:所谓的“恩赐”往往就是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诱惑,选择不慎则一失足成千古恨;死是所有人的最终归宿,死后才不会有人世的忧愁。这对于我们过一个无悔的人生极具启发意义。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业,我们找时间讲评。

【课后作业】

1、文章最后仙女为什么把“死亡”给了“一个母亲的爱儿——一个小孩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尝试着续写这个故事,力求风格、思想与原文一致。(以练习簿形式上交,老师批阅后当中评点。)

2、检索更多带有寓言体小说特点的作品阅读,并揣摩其写作套路。

【设计反思】

1、这篇课文属于拓展性阅读篇目,教师可讲可不讲,主要倚赖学生自己学习。上课适于采用教师讲解、提问并举,学生组织讨论、翻阅有关资料、提出自己见解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感悟作者写作用意,认识到到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

2、教师授课应当依据课本但是不宜一味盲从,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尽情展示自己的想法。

3、语文是一门工具课。高中生思维活跃,学习热情高,极易接受新事物。安排课本延伸一方面是满足那些对课本知识“吃不饱”的学生,另一方面是促进全班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巩固提高原有的基础知识及能力。

4、教师事先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在一堂课40分钟时间里这些材料很可能讲不完,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讲授。如果发现学生讨论兴致特别高涨,宁可少讲一些,也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言说时间。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生命的五种恩赐》课文阅读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