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鸟》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u4f1a%u5458%u6ce8  日期:09-02-14  | 
 
 
 师:今天上课,我们首先讨论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题,板书(童年) 
生:哦,童年 
师:对,说到童年,我看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喜悦的笑容,大家有话与老师说吗? 
生:童年非常好玩。 
生:童年很值得回忆。 
师:在童年,有哪些事情好玩? 
生:捉螃蟹,游泳啊 
生:我最爬山啦 
师:呵呵,爬山最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了,看来你的毅力不错。 
生:我最喜欢掏鸟蛋了。  (众笑) 
师:看来同学们的童年过得的确有趣,可是,不同时代,孩子们的生活也一样吗?要是生活在“文革”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童年仍然这么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何立伟的这篇小说—白色鸟(板书课题、作者) 
师:刚才在早读时,同学们都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我都读了3遍呢。 
师:看来你的速度很快哟,可是光讲速度还不行,还要真正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下面我就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生:写的是小伙伴的游戏。 
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写的是两个小伙伴在河边痛痛快快地玩耍。 
师;非常好,你不光说了他们的活动,还把他们活动的特点也告诉我们了。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生:小说。 
师:那我们学小说需要学习什么? 
生:学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吧。 
师:对,可是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知道吗? 
生:三大要素 
师:能详细点吗? 
生;有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师:环境描写有描写自然的,也有交待故事背景的。可是还差一个要素啊。 
(没人回答了) 
师:那说到《西游记》你会想起?(生:猪八戒、孙悟空)说到《鹿鼎记》你会想起?(生:韦小宝),呵呵,你们刚才回答的叫什么? 
生:故事的人物 
师:对,人物形象。那本文写的人物是? 
生:两个小伙伴。 
师:各有什么特征? 
生:一个白皙一个黝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外貌特征,请再补充。 
生:白皙那个穿西装,黝黑那个缺门牙。 
师:不错,他们还有没有身份上的特征? 
生:白皙那个是城里来的,黝黑那个是农村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很出色。刚才有同学说他们的游戏很痛快,非常有趣。那作者为了突出“痛快有趣”这个特征(板书:痛快有趣),是用哪些片断来体现的?你们说我来写。 
生:白齿苋 
师:白齿苋是一个活动片断吗? 
生:是采白齿苋。 
师:好,同学们就按照这种格式回答。第二个? 
生依次回答:拔霸王草、打水漂、考问题、比赛划水、捉蛇、看鸟。 
师: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片断? 
生:看鸟。 
师:为什么? 
生:因为鸟儿很白很漂亮,他们都喜欢。 
师:好,看来同学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哦。可是,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说出来看看大家能不能解决。 
(没人回答了) 
师:看来同学们很团结,都不想把同学难住。 
(众笑) 
生:老师,“设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看呢? 
生:“假如”的意思吧,也可以说成是“倘若”。 
师:解释得不错。同学们提问不光可以提字词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深入到课文的内容。 
生:老师,课后作业有个问题,“课文标题是写白色鸟,怎么重点在写人呢”? 
师:好,这个问题提得很有研究价值,也是课文的一个重点,谁来解答? 
生:课文重点是在写人,但是这两个孩子就像白色鸟那么纯洁天真,应该是象征吧。 
生:白色鸟象征孩子们那种纯真灿烂的童年 
师:象征?什么叫做象征手法? 
生:象征就是用一个具体事物象征某种精神,含蓄表达作者的某种意思。 
师:同意吗?赞成的同学请鼓掌(大多数同学使劲鼓掌) 
师:刚才那2位同学回答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其实,我们以前也学过类似的文章,比如? 
生:《白杨礼赞》 
生:比如《驿路梨花》 
师:呵呵,同学们反应很快呢。那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你刚才怎么不说外婆? 
师:作者写外婆的语言太少,老师就不说了。 
生:不,外婆把两个孩子赶出去,不让他们在家里睡午觉,里面肯定有原因。 
师:那是什么原因?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找找看文中描写外婆的有几处,看看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生:孩子喜欢外婆做的喷香的菜,说明外婆很爱他们。 
生:外婆带着包袱就到乡里来了,说明她不喜欢城里的生活。 
生:外婆把孩子们赶出去玩,说明她肯定有什么事情不想让孩子们知道。 
师:知道是什么事情吗?(没人回答了)那同学们看看家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开斗争会了。 
师:开斗争会是怎么回事? 
生:就是打仗。 
(众笑) 
师:啊?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啊。 
生:老师,我知道,文革时期开斗争会就是把人拿来斗争。 
生:不知道是不是批斗会? 
师:你知道批斗会? 
生:是啊,历史上学的,“文革”时期把好多知识分子拿来批斗,冤枉了好多人呢。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深入,我来补充补充吧。“文革”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十年浩劫”,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时期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是我国历史上一块不忍触摸的伤疤。 
师:了解了社会背景,我们就知道外婆异常表现的原因了。谁来说? 
生:外婆打着包袱从城里来,城里一定在开批斗会,她想保护这些孩子。 
师:保护什么? 
生:她想让这些孩子不受到那种不好的影响。 
师:由此可见外婆的用心--(生:良苦)。可是保护住了么? 
生:没有,农村也在开批斗会,孩子们肯定会受到影响的。 
师:由此可见,孩子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玩耍,那可是在外婆的呵护之下才能拥有的啊,我想这些孩子的童年,一定含杂着孤独,这不能不说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同学们,老师也想把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告诉给大家,当我读到这诗情画意的语言、想到用心良苦的外婆,我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性之光了,可是读到“开斗争会”,我长长地叹了口气。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你们说应该是什么? 
生:失望 
生:气愤 
生:悲哀,我为那个社会感到悲哀。 
师:呵呵,你在模仿赵本山?(众笑) 
师:可是悲哀气愤又能怎样?就连大人都无法躲避。社会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你猜猜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要认清形势,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生:作者想说千万不要让社会的悲哀伤害到孩子们。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义愤填膺,可是,在任何时期,社会生活中都会有某些消极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什么? 
生:乐观一点吧。 
生:开朗一些,我就经常无忧无虑的。千万不能把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 
师:呵呵,开始引用名言了,不错。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把原因也说出来吧。 
生:喜欢,因为孩子们的对话很搞笑。 
师:搞笑? 
生:不是,孩子们的对话有很多方言,有点像我们说的四川话,读起来感觉很真实。 
师:恩,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也喜欢,因为我很喜欢白色鸟,可惜最后它飞走了。 
师:恩,鸟儿飞走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宁静也飞走了。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也喜欢这篇文章,因为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 
师:能把你喜欢的句子用表情朗读出来吗?知道老师的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读出感情噻。 
师:聪明!!开始吧。 
生读:河堤上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师:你最喜欢那个词?也要说理由 
生:一盏一盏,因为它写出了花开的那种动态。 
生:如歌的灿烂,这个比喻很霸道,写出了花儿的灿烂和美丽。 
师:我看你们才是真的搞笑呢。还有好句吗? 
生读:芦苇汪汪的绿着,水鸟雪白雪白的,甲虫在软泥上爬。 
生:我喜欢句子里面的形容词,因为它勾画了很美的一幅乡村自然美景,和“文革”这个环境不同。 
师:这应该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对比吧,自然和社会的对比。 
师:很好,可是老师也想听到不同的意见。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 
生: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好长,直到最后才告诉我故事的背景。 
生反驳:这样才更好啊,设置悬念,表达含蓄。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我讨厌这样的生活,讨厌别人来影响我们。 
师:好,不过讨厌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噻,只能乐观看待了。对了,上课前张老师问大家你们的童年和文中描写的童年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们现在无忧无虑的,比他们幸福一些。 
师: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日子。因为时间关系,老师很想在课堂上知道你们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究竟有多幸福,现在看来只能把你们的感受变成作文本上的文字了。知道老师的意思吗? 
生:知道。 
师:好,下课。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