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期中语文综合检测题
  | 
 | 
作者:interesting14  上传者:admin  日期:09-04-16  | 
 
 
 期中综合检测题 
出题人:            答题人             成绩          
一、积累运用(30分) 
1.楷书的特点是字体方正,笔画工整,结构部位之间互不连接。请用楷书在下面方格内书写下列汉字,要求正确、美观。(2分)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鉴别jiàn  勾勒lè  解剖pōu  畸形jī 
  B.反馈kuì 吝惜lìn  发酵xiào  豁免huò 
  C.信笺jiān 濒临bīn 恪守kè    忏悔chàn 
  D.弥补mí  脸颊jiá  揩净kāi   眼睑jiǎn 
3.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分别找出来,填入表格中,然后把正确的字写出来。(4分) 
  叹为观止   截然不同   永葆青春   艰深海涩 
  受益匪浅   先发制人   不计其数   示暇求疵 
  雷厉风行   拈花惹草   小心冀冀   郑重其事 
  光明磊落   不可思义   独具只眼   万籁俱寂 
4.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欠妥的一组是(    )(2分) 
  A.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B.近年来,又时兴将未婚情侣称为朋友倒也差强人意。 
    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C.这未免有点幼稚。 
     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D.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 
     应景:随时的,临时的。 
5.下列语句判断有误的一组是(   )(2分) 
  A.《我们这双手》的作者是西班牙当代作家,恩里克•科佩里亚斯。 
  B.《保修》的作者是日本小说家星新一。 
  C.《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是捷克作家伏契克。 
  D.《牛虻》的作者是俄国女作家伏尼契。 
6.搜集读书故事,交流读书方法,探讨读书内容,这是某校新近成立的读书小组的活动安排。作为小组成员的你,请参与下列活动。 
⑴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不少读书故事,下面列举了其中四则,它们分别说的是谁?请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①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②他勤学却无钱买烛,只得在墙上凿洞,借邻人的烛光读书。(   ) 
③他很小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见到父亲有本《笔说》藏在枕头中,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 
④他少年时就痴迷读书,曾经在梦中看到所用之笔开了花,后来果然“斗酒诗百篇”,被誉为“诗仙”。(  ) 
A.匡衡  B.陶渊明  C.李白  D.王羲之 
⑵活动中,同学们对应该读什么书各抒己见,形成了下列三种观点。你更认同哪一种?请以一本相应的书为例,结合所认同的观点,简要说明你的观点。(50字以内)(3分) 
A.读经典的书,就发现了世界的入口。 
B.读流行的书,就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C.读实用的书,就架设了生活的桥梁。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8分) 
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①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们暗暗下决心要重新得到,以补偿所失。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总之,不管失去是一种多么频繁的现象,我们对它反正不习惯。 
②道理本来很简单: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③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明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④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我始终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不以为然。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贴必要的清醒剂。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的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⑤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救药的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为什么害要看重得与失呢?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他们来做实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⑥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叫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的面对死亡。 
   ⑦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5年第12期) 
8.作者认为“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这种对人生的觉悟指的是什么?(4分)  
9.文章最后说“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10.假如你要和周国平先生对话,针对“习惯于失去”这一观点进行辩论,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并请写出你对所提问题的看法。(6分) 
①问题: 
②你的看法:  
11.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富有进取心的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受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B.文章第一段,从“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入手,提出问题,下文采用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论证了“要习惯于失去”这一中心论点。 
  C.作者反复强调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人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自己,文字中流露出宿命和消极悲观的情绪。 
  D.文章启示我们要正确地面对失去,习惯失去,使自己避免遭受失去的打击,这样,我们就能在不断的得而复失中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滋味。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7题。(22分) 
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苏子 
我从小是在贫穷中长大的,当我还不懂得什么叫贫穷的时候,我首先懂得了耻辱。 
父亲对我的爱最直接,也最简单。父亲是蹬三轮车的,于是他每天蹬车送我上学。他弯起宽厚的后背努力蹬着车,有时还和我开个玩笑,“你看爸爸能到几迈了?”特别是在雨天里,我干干净净暖暖和和地来到学校。而到了放学的时分,父亲又早早地等在校门口,令不知道底细的同学羡慕不已,他们说你爸妈真疼你,天天雇车送你上下学。同学的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如果让他们知道送我上学的不是家里雇的,而是我的亲生父亲,他们又该做何议论呢?我一下子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强烈的耻辱感击垮了,我做了一生中最让我忏悔的事,我默认了同学的误解。 
父亲不知道我的心理,他不但蹬车送我上学,还时常到校门口我下车之后,再撵上来嘱咐几句让我注意的话。有一次,这情景被一个同学看见了,她疑惑地问那蹬三轮的怎么和你那么亲啊。我害怕了,从此说什么也不让父亲送到校门口,远远地,在一个胡同里,我就让父亲停下来,然后四顾无人,提前悄悄地下了车。 
父亲一开始没有明白,依然坚持送我到校门口,可忽然有一天他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于是再也不坚持了。我们父女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放学时来接我的父亲,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在校门口翘首企望了,他躲在胡同,等着我的到来。有一天下大雨,我跑到父亲那儿的时候,全身已淋得透透湿了。浑身也同样湿透的父亲,却紧紧地抱起我,我看见他眼中的泪水和着雨水顺着他的脸流了下来。 
我后来考上了大学,爸爸、妈妈节衣缩食提前十几年就开始给我攒学费。 
上学不几天,全班同学都知道了我是特困生。我成了他们注意的人。这是我后来才发现的。他们用充满好奇和怜悯的眼光看我吃些什么,用些什么。上学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穿的也还是家里带来的衣服,穿着那些衣服走在到处是青春靓丽时尚流行的校园里,前后左右扫射过来的惊异的目光,让我如万箭穿心。 
图书馆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我常常找个不易被人注意的旮旯,狼吞虎咽地噎进去一个没有菜的馒头,好一点的是一根麻花,最好时是两个包子,注意不被人看到我的窘态。剩下的时间,我用读书来陪伴大学里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孤独。书是不挑人的,它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打开它的人们。 
但有一个奢侈的行为我却一直没肯放弃,这就是每月一次的和中学几个好朋友的网上聊天,它给了我孤独的大学生活一个极大的安慰。每到这个日子,我都极早跑到学校附近的一个网吧,占好位置,迫不及待的打开我的QQ,寻找想念已久的老同学。 
有一次我在网吧遇上了一个同班同学,他当时惊诧的样子让我以为自己出了什么大毛病。我检省了一下自己,没发现什么,便把这件事忘记了。 
我度过自己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生日时,也是一个人,但那天我让自己奢侈了一回,第一次买了一个红烧肉,我也第一次大大方方地端着盘子和同学们坐在一起。 
当时在座的有两个我的同班同学,我至今清晰地记着他们那双惊诧的眼睛,那眼睛像不认识我似的反复打量,直到我将盘子里的菜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就到了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子。 
那是一次团会活动,大家讨论帮助特困学生的事。有同学当时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说特困生应该得到我们的帮助,可我们班有的特困生还上网吧;有人补充道,我看见我们班的特困生吃了红烧肉…… 
同学们把眼光射向了我。 
我已经无地自容。 
从小到大,我只知道贫穷是一个物质的概念,但到了大学,我才发现,贫穷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精神折磨。我可以忍受没有菜的干馒头,可以忍受落后于时代的出土文物的旧衣服,我无法忍受的是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我不明白,因为穷困,人就连寻找自己快乐的权利也没有了吗?为自己过一个生日难道就是犯罪吗?如果当初我知道我会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度过我的大学生涯,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拼命学习的毅力。大学让我知道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它给我带来的那种耻辱的感觉,比贫困对人的折磨要强大得多。 
当帮助已经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 
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醒悟到许多年来我对父亲的不公。我当年剥夺他对我表示爱的权利,其实也只是因为他穷,我也曾一样的残酷。我给了自己父亲耻辱,我也必须承受别人带给我的耻辱。 
我在承受这种现实还是选择退学之间犹豫很久。 
我想起了父亲宽厚的后背。高考最热的那几天,父亲不顾我的反对,执拗地坚决送我上考场。因为我被分到了离家最远的地方。父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老了,他努力想快一些,却总是力不从心。七月的骄阳下,汗水在他裸露的后背上淌出了一道道小沟。而我当时却坐在有着遮阳篷的车座中。我想起了当时自己的决心,爸妈,你们放心吧,我一定给你们带来盼望中的快乐。 
我一想到父亲的后背,想起母亲接到我的录取通知书时眉开眼笑到处奔走相告的情景,我忽然感到,即使面对是这样一种现实,我也无权选择放弃。贫穷本身不是罪过,因贫穷而放弃了自己生存的尊严,这才是罪过。就是在那一瞬间,我从多年压抑着我的耻辱感中解放出来,生活忽然在我面前明亮起来。 
第二天是写作课,我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感受你生活中的爱。许多同学充满激情地念起了自己的作文,他们感激父母为他们带来的幸福、丰裕和富足的家庭,从小到大为他们创造的条件,包括高考期间,每天换样的吃饭,包宾馆房间,为了他们更好的休息……老师沉静地听着,不做一声,直到最后,才巡视了一圈失望地问:“还有没有同学要说了?” 
我稳稳地举起手。 
我讲了父亲的后背,冬天落在上面的雪和夏天淌在上面的汗;我讲了从小看到母亲为我攒钱的情景,每凑够一个整数,她就信心百倍地朝下一个数字努力。我讲小时候吃苹果,父母把苹果细细地削掉了皮,一口一口地喂给我吃,而削下来的苹果皮,他们俩却推来推去地谦让着,谁也舍不得吃。最后母亲又用它给我煮了苹果水…… 
我说我很庆幸,贫穷可能让我们生活得更艰难些,但它却不能剥夺我们爱的权利,我感谢父母,虽然不能给我那种富裕,但却让我有机会细细地品尝到了容易被富足冲淡或代替了的爱。我为小时候对父亲的伤害而后悔,我一定会向他当面道歉的,尽管我明白得晚了些…… 
在那一个假期到来的时候,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我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们我准确的到家时间,并提出了我的要求,我让父亲一定蹬着他的三轮车去接我,我要伏在他已经弯曲的后背上,告诉他我经历过的这一切一切…… 
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真正的耻辱,我从耻辱中走出来,也走出了贫穷。耻辱成了我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12.一下子被一种可能到来的强烈的耻辱感击垮了,“到来的耻辱感”会是什么内容?(4分) 
13.我们父女心照不宣地达成了默契,对这“心照不宣”父亲将承受着怎样的委屈?怎样理解父爱是“最直接,也就是最简单”的?(4分) 
14.贫穷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我”这种自卑的感觉,文中哪一段话表明“我”并非是虚荣而感到贫穷耻辱?(4分) 
15.“当帮助已经变成了一种施舍,我宁愿不要”,对于接受方来说“帮助”和“施舍”这两者有怎样的区别?“我稳稳地举起了手”,“稳稳”表明了“我”此时怎样的态度?(4分) 
16.从“心照不宣”到“告诉他我经历过的一切一切”,“我”的思想有怎样的转变、飞跃?(3分) 
17.你是怎样看待你周围的较贫穷的同学的?(3分) 
三、写作(50分) 
18.有的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可是因一次测试失手,于是懊恼、郁闷、痛苦不堪。临近期中考试,有的同学的成绩却进步很慢,于是焦虑、担忧,寝食不安。成绩不好,内心难免有挫折感。面对挫折,调适心理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建立起一种态度:坦然地面对和坚强地担当。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请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 
 
期中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2.B点拨:“发酵”的“酵”应读作“jiào”。 
3.晦  瑕  冀  议 
4.D点拨:“应景”的意思是为适应某种场合或情况而勉强做某事。 
5.D点拨:伏尼契是爱尔兰女作家。 
6.⑴①B  ②A  ③D  ④C   
⑵例:我更认同A,理由:读《荷马史诗》,让我们在感悟真理和正义之美的同时,也领略了古希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二、阅读理解 
(一)8.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9.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因遭受重大失去而一蹶不振,不会计较小损失;能够接受一切的心灵,能在内心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从而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 
10.示例:①我们是不是对对所有的“失去”都要“习惯”?②当然不是,比如理想、信仰、诚信、尊严、操守11.D 
(二)12.点拨:围绕着“因为误解产生于前,一时儿童的虚荣心作祟而默认,所以越来越不好说明真相了,爸爸是蹬三轮车的,会被人瞧不起的,有抬不起头的感觉”来谈。 
13.为父亲不能给儿女以优越的生活本是不安,但他尽了力了,却被儿女瞧不起,则是对他的最大的打击,也是他自己最大的痛。父亲的伟大也就在于此,他没有怨言,他还是要去接送女儿,只不过不那么“正大光明”了。流下的泪水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苦涩。他爱女儿,爱得无怨无悔,不计较“名份”,一如既往地接送,一直接送到大学。 
14.我可以忍受没有菜的干馒头,可以忍受落后于时代出土文物的旧衣服,我无法忍受的是这种被打入另类的感觉。 
15.①帮助是平等的,有爱心的;而施舍是怜悯的,居高临下的。②需要极大的勇气,对贫穷持正确的认识,对父爱有了新的认识,尊严重新回到身上。 
16.对贫穷、耻辱、尊严有新的认识。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