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唐诗宋词》第四单元检测题练习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5-13  |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跬(guǐ)步 句读(dú) 
 
b、管弦(xián) 霓(ní)裳 漂沦(lūn)憔悴 
 
c、堵塞(sè) 冷涩(sè) 狼奔豕(tún)突 
 
d、粗犷(guǎng)猥亵(xiè) 丽姝(shū)淑女 
 
2、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恬然自安 奇卉异葩 莺歌燕语 色彩斑澜 
 
b、反唇相讥 震耳欲聋 眼花潦乱 煞费心机 
 
c、引吭高歌 亢奋不已 翘首以待 风驰电掣 
 
d、通宵达旦 一愁莫展 金碧辉煌 雍容高雅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是我们白家祖辈 下来的秘方,就是掉脑袋,也不能让日本人拿去! 
 
②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 成了鳍状。 
 
③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 给人繁华之感, 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流传 蜕化 即使/也 b. 流传 退化 即使/也 
 
c.留传 蜕化 尽管/但 d. 留传 退化 尽管/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动物们在争辩谁是世界上最好的,结果一致公认是驴子。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尘土太厚,这又怎么能不让卫生检查团的人不皱眉头呢? 
 
d.专家组经过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井喷特大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近视与阅读的复杂关系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造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弗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史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史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史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弗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弗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作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它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吞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5.对文中有关戈德史密特和弗雷德里克两人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戈德史密特先提出“阅读使人近视”的观点,弗雷德里克发展了这一观点,进一步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b.戈德史密特只是以他所观察到的一些事实为根据提出观点,弗雷德里克提出观点时,既立足于事实,又有理论分析。 
 
c.弗雷德里克认为,小时候的视觉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和眼睛的注视方式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因而他指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d.弗雷德里克不仅指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而且指出近视还和遗传有关。 
 
6.对第5自然段中“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的患病率相应提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b.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更懂得保护视力,因而近视的患病率相应降低,近视程度也相应减轻。 
 
c.人们受教育水平提高后,阅读时间更长,近视的患病率相应增高,但他们眼睛近视了能积极治疗,近视的程度未必加重。 
 
d.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人而异,不宜作机械的判定。 
 
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b.长时间阅读和写作的学者、编辑、律师等人鼻梁上架眼镜的居多。 
 
c.重视用眼卫生对预防近视有作用,只要这样做的人就不容易近视。 
 
d.科学家至今尚不能说明造成近视的确切原因,因而近视能够遗传的说法只能是部分地符合实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循吏传》)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彭城王韶拜定州 拜:授予官职 
 
b. 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c. 卿邀名人也 邀:求取 
 
d. 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不久 
 
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城王)除典签 b. (刘仁之)又与业别 
 
c. (彭城王)欲令厚偿 d. (孟业)寻迁东郡守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是(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 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 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 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为政因宽和仁惠而著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14、名句填空 
 
(1)默写《声声慢》或《水龙吟》全词。 
 
(2)默写《扬州慢》全词。 
 
(3)填写空白处的句子。【每一句以此为开头,写到这首词的末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花自飘零水自流,  
 
莫道不消愁,  
 
此生谁料,    
 
了却君王天下事,   
 
尧之都,   
 
五、现代文阅读(共22分) 
 
淡 之 美 
 
李国文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是惊鸿一瞥,但她那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就会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表面上的光丽之外,就不大会产生更多的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声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 
 
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驰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15.文章在开头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作者在下文从哪些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这一观点?联系全文,分条表述。(6分) 
 
16.请简述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5分) 
 
1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淡之美”实际上显示的是一种智慧,请简要说说这种智慧的具体内涵。(3分)  
 
18.本文作者从 和 两个角度揭示淡的美,并自然而然地论及人生,阐明淡然的人生绝不是 的人生的观点。(4分) 
 
六、语言运用(共15分) 
 
19、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字之间)(5分) 
 
20、为一家制药厂的厂房大楼设计一条霓虹灯箱的标语,要符合制药厂的特点。要求:主题鲜明,构思新颖,上口好记,语言简明。(10——20字)(5分) 
 
21、请为某班的“宋词之旅”朗诵会,写一则开场白,200字内。 
 
七、作文(共60分) 
 
22、宋代词人,大家云集。请以“走进     的世界里”为题,写一篇文章。空白处填写一宋代词人。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a、跬(kuǐ)步 句读(doù)b、漂沦(lún)憔悴 
 
c、狼奔豕(shǐ)突) 
 
2、答案:c(a、澜——斓 b、潦——缭 d、愁——筹) 
 
3、答案: d(“流传”指传来或传播开,“留传”则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退化”则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即使……也……”表假设关系,“虽然……但……”表转折关系) 
 
4、答案:d(a项“公认”是“大家一致认为”,与“一致”重复;b项“日前”是“前几天”与“正在”矛盾,把“日前”改为“目前”;c项否定失当,删掉一个“不”字) 
 
二、 参考答案: 
 
5 、c (a项“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是戈德斯密特1990年提出的理论。b项戈德斯密特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b项第一句说法不对。d项弗雷德里克并未提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6、a 
 
7 、b (b项句中所说的人必然都是过早阅读的人,又是长时间阅读的人,这部分人最容易得近视,此说法合乎事理,也为实际情况所证实。a项近视能够遗传不等于近视的人绝大多数都与父母近视有关,文中拉普人的例子便说明此点。c项“只要这样做的人”中包括着父母都是近视的人,他们即使重视用眼卫生,仍然会近视。文中第四段对这问题说得很清楚。d项①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的理论是基于事实的,有大量的实例在,不能说“部分地符合实际”。②d项前句推不出后句,前后两句构不成推理的逻辑关系。) 
 
三、答案: 
 
8、d寻找。 
 
9、a主语为孟业。 
 
10、b(②互勉的话。⑤孟业的勤勉、用功。⑥孟业的才能) 
 
11、c“客人是孟业请来的”说法错。原文“卿邀名人也”应译为:你是求取名誉的人啊。“加倍还”也不合原意。应为“多”,且无“还”意。 
 
四、12、略 
 
13.“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想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4、略 
 
五、15、①年轻女孩的淡妆更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 
 
②大自然的西湖更值得游客欣赏,更让游客感兴趣。 
 
③中国的水墨画,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淡而韵味犹存。 
 
④淡淡的龙井,能让人产生感官的怡悦和心胸的熨帖、惬意。 
 
⑤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它同样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6、含义:淡然的人生绝不是淡薄的人生;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所以说,这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作用:总结上文,画龙点睛,升华文章主旨。 
 
17、它们都能体现事物的本质。(或:它们都以客观事物朴实、自然的本来面目为追求目标。) 
 
18、色彩和味道,淡薄(或“消极”也可) 
 
六、 
 
19、地球是我家,美丽*大家。 
 
20、爱岗敬业 开拓创新 精心创造一流品质。 
 
21、略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