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赞》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0-09-06  | 
 
 
 教学目标  
 
      1.  了解司马迁和李贽在孔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2.  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文言词汇、名句,激发对  
 
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道理,评  
 
价历史名人,提出个性化的见解。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1. 李贽的思想及其《 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矛头指向。  
 
      2.  《 孔子像于芝佛院》一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孔子世家赞》)  
 
     一、导入新课。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评  
 
价孔子为“至圣”,可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 孔子像于  
 
芝佛院》中却对尊孔子为 “大圣”的“人人”给予毫不留情的  
 
批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短文二篇》,找到司马迁和李贽在孔  
 
子问题上存在分歧的原因。  
 
     二、七嘴八舌话孔子——回顾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三、归纳学生回顾的内容,简介《孔子世家》。  
 
     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 “世家”只  
 
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 “独尊”,但还未封 “王”。后  
 
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  
 
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  
 
《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  
 
     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  
 
     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  
 
     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  文  
 
情况;  
 
     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  
 
     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  
 
尾部分。“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  
 
史公曰”。  
 
     四、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五、课文 析。  
 
      1.  概括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  
 
慕、崇敬和赞美。  
 
      2.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  
 
崇敬和赞美之情?  
 
      至圣。  
 
      3. 司马迁赞孔子为 “至圣”的依据有哪些?  
 
      (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  
 
      (2 )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 、  
 
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  
 
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  
 
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  
 
      4. 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  
 
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  
 
      5.  阅读下文,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及你学过的《论语》知  
 
识,说说孔子给你带来的影响。  
 
                              我与《论语》  
 
                                   罗庸  
 
      我根本不 哲学。儒学呢,至今也还没有 。本不配来说  
 
话。但儒书毕竟读过一些,因此定了这个题目,想把自己读  
 
《论语》的经过,向各位报告一下,或者比较切实些。我同《论  
 
语》见面很晚,因为先父深恶无实之学,一心期望我做一个好  
 
的中医。所以我发蒙读的书是《王叔和脉诀》,而不是三、百、  
 
千和《大学》《中庸》。直到9 岁上才读到《论语》,又因幼时  
 
多病,直到12 岁才算把 《论语》读完。又读了《孟子》和半  
 
部《诗经》,便离开家塾,进了学校。这时对《论语》的印象,  
 
 
是只觉得和平简易,不如《孟子》的大气包举,剑拔弩张,此  
 
外就没有什么了。  
 
      14 岁进了中学,在同班中算年纪比较小的,但功课并不  
 
比年长的同学坏。在小学时考试争第一的恶习,这时候又移到  
 
中学里来了。却不料有一位姓叶的同学,年纪比我还小一岁,  
 
但是聪明绝顶。作的很好的柳文,写一手极漂亮的成亲王小  
 
楷,说一口好英文。两个人都自以为稳拿第一,便闹成各不相  
 
上下。论天资我比他差得远,但我的图画手工成绩比他强,平  
 
均下来,第一还是落在我头上。因此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却终  
 
 日因互嫉而吵嘴,闹得地覆天翻。  
 
      同班中还有一位姓王的同学,名讷,字畏愆,人如其名,  
 
是一位极笃实长厚的青年,我们大家都以兄事之;对于我们这  
 
种褊嫉浮嚣,常加规正。但有时闹得太厉害了,他便默不作声。  
 
     这一年大概是民国四年 ,我16 岁。夏天将要放暑假的  
 
时候,我同叶又闹起来了,这一回闹得很凶。下午放学的时  
 
候,王畏愆过来和我说:“我送你一段路 。”我点点头,便同  
 
他一齐走出校门。  
 
     我的中学母校在北平东城史家胡同。学生一律走读。我家  
 
住东四牌楼北,王畏愆则住崇文门外。每天照例是在史家胡同  
 
西口分手,各自回家的。这一天他陪我向北走,我沿途中还絮  
 
                                                          
 
叨着叶的问题:某一句话分明是嘲弄我,某一个动作分明是揶  
 
揄我,说个不休,而他则始终不做声。  
 
 
     走到东四牌楼,他站住了,说:“我不能送了。”那面容非 
 
常严肃。接下的一句却是:“你念过《论语》没有?”我答道:  
 
“我念过的呀。”他更严肃了,厉声说道:“记着,不逆诈,不  
 
亿不信。回去 。”说完,转身向南,岸然道貌地走了。  
 
     我像触了电,半天动不得身,也不知是感激,还是忏悔。  
 
   后一溜烟跑回家,马上把《论语》这一章翻开,正襟 坐地  
 
对着书直到更深。  
 
 
 
      从这一次开始 得了读书要引归自己,在我为学的历史上  
 
是一个很大的纪念,终身不敢忘的。只可惜这两位好友,在  
 
二三十岁左右,却不幸先后夭亡了。  
 
      此后 《论语》便成了我的老师,生活上有了问题,便在  
 
《论语》中求解答,得益之多,不可言喻。  
 
      六、布置作业。  
 
      1.  积累名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  
 
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  
 
      2.  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板书设计  
 
                               孔子世家赞  
 
                                  司马迁  
 
                 高山                              孔书  
 
                                  向往             孔物  
 
                 景行                              孔教  
 
                                                   人格  
 
                 赞颂             至圣             地位  
 
                                                   影响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五伦关系是这样排列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师友。可是在封建 制统治的明王朝,有一个胆大包天的人在  
 
他的《夫妇论》里,将五伦关系作了重新排列:夫妇、父子、  
 
兄弟、师友、君臣。这个人后来被迫害死于狱中,他就是著名  
 
的思想家李贽。  
 
      二、简介李贽 (具体内容见教案 (一))。  
 
      三、熟读课文并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课文 析。  
 
     1.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  
 
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  
 
佛为异端”。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历代儒家之徒盲目尊孔的荒谬  
 
无知。  
 
     2.  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  
 
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  
 
     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  
 
“皆以老、佛为异端”的原因。这就是万口一词,千年一律,陈  
 
陈相因,从不以为非,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可笑的是人  
 
人相信,人人却又不是真知,只不过是儒家的先辈这样说,父  
 
师跟着这样说,大家也跟着这样说罢了。“至今日,虽有目,无  
 
所用矣。”就是这么一 滑稽可笑的情状。作者还巧妙地用“以  
 
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孔子的原话搬出来。原来 “人  
 
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无非是断章取义,完  
 
全是因为主观臆断了孔子的“圣则吾不能,我学不 而教不倦  
 
也”与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既然最原始的论据是虚假的,  
 
得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虚假的。  
 
     3.  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  短  
 
用意是什么? 
 
 
     明确: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而言之”,与孔子的原话并不一样,是断章取义,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  
 
     4. 在文章第2      自然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  
 
“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目,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  
 
末尾又用四个 “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意在表明后世学孔的道学家,他们盲目崇拜  
 
孔子,用封建礼教把人们不同的个性“强而齐之”,使人人都变  
 
成一个模样,因而更具有讽刺和批判意义。  
 
      5.  文章结尾段说:“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你能根据此  
 
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  
 
      明确:作者生活在一个思想统治严酷,没有言论自由,人  
 
们的个性被严重束缚的社会,有先进思想的人势单力薄,根本  
 
无法与统治者的爪牙——强大的道学家抗衡,只能被迫屈从。  
 
      五、课堂小结。  
 
      李贽笔下奉孔子为 “大圣”的“人人”没有主见,人云亦  
 
云,是一群愚昧懵懂而却自以为 “知”的荒谬鄙陋之徒。而司  
 
马迁是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亲读孔子之书,亲临孔子故里走  
 
访,亲见孔子门徒虔诚习礼后,才分析总结给孔子下历史定论  
 
的,他们与司马迁有着本质的不同。  
 
      晚明政治日趋黑暗,资本主义有了萌芽,这就刺激着一部  
 
分具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思想,重视现实问 。  
 
李贽是这时候涌现出的杰出代表。  
 
      李贽一生最着力反对的就是当时封建制度的精神和社会支  
 
柱——道学家们,即文中的“人人”。这些道学家 “阳为道学,  
 
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而他们骗人的招牌就是孔子  
 
之学。孔子的思想,历史地看,不可以简单地一概 定。李贽  
 
于孔子学说本身,就大体而言,并不取 定态度,他所深恶痛  
 
绝的是后世学孔的道学家,他们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将  
 
人们不同的个性“强而齐之”,使人人变成一个模样。从提倡个  
 
性自由、个性解放出发,李贽当然要给予他们尖刻的批判和讽刺。  
 
      六、布置作业。  
 
      1.  以“我眼中的               ”为 目作文,横线上可填历史文化名人。要求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2.  背诵课文。  
 
3.  课后阅读《李贽——老愤青的童心》(中国发展出 社)。  
 
板书设计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 贽  
 
                           伪论  
 
孔子为大圣                                        老、佛为异端  
 
                             虚假  
 
 
 
追  父                                                溯  儒  
 
根  师                                                源  先  
 
 
 
                           伪论据  
 
圣则吾不能                                             攻乎异端  
 
(断章取义)                子曰                     (臆度之言)  
 
 
 
                                             吉大附中 郭淑琴)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