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诞生一次》教案2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1-08-27  | 
 
 
 每天诞生一次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之机趣”,《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都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前者侧重积极向上的精神,后者侧重乐观,每天诞生一次的说法,新颖乐观,富有哲理,令人感奋,两文都把立足点放在切实可感的明天。 
 
【教学目标】 
 
1.学会在比较中简单鉴赏不同作品的写作特色。 
 
2.品味文中的形象性、抒情性语言,积累文中格言式句子,辅助写作。 
 
3.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面课文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和结构。 
 
2.帮助学生摘取关键词句,鉴赏本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教学难点】  
 
以积累格言名句为目的,简要探讨文中的哲理性句子,品味其内涵。 
 
【教学建议】 
 
1.激情导入。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总是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他们所指的“东西”实际指的是“事情”。“事情”这个词可以分为两部分。“事”是“事件”,“情”是“抒情”。很多文章并不局限于写“事件”,而是重在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受和感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我们注意从这两个方面来欣赏。 
 
2.简介作者的生平与作品。 
 
周涛: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生于1946年3月,祖籍山西,在京发蒙,1955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语系。出版诗集、散文集四十部。曾荣获第二届、第三届、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诗集、散文集奖,鲁迅文学奖及多种奖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 
 
3. 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4.研读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1)在本文中“诞生”的含义和表现是什么?(速读课文,讨论概括。) 
 
明确:“诞生”的含义在第4段说道:“其实早晨并不新鲜,新鲜的是生命在醒来时的感觉。”概括可知,“诞生”就是生命在每天醒来时的新鲜感觉。“新鲜”意味着“诞生”。那么“诞生”的表现也就更容易找到,在后面的5~16段中充分地展开了“我”在新的一天“诞生”之后的活动。 
 
(2)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与《日历》相比两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何异同?(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教师小结:从我们对“诞生”的含义和表现以及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反复比较中可以知道,本文的第一个独到之处就是用“诞生”这一动词来展开阐释,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好奇、感恩、热爱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分析比较本文的写作特色。与《日历》相比,在《每天诞生一次》中,形象性和抒情性体现在:①用语形象、新鲜、充满感情。②取材平凡,贴近生活,作者把要表达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放置在一个人们熟悉的生活情节中。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使文章生动富于表现力。二者相比,两篇各具特色,《日历》重在情理交融,而后者更体现平中见奇,平中见情,平中见理。 
 
6.品味积累文中的格言式句子。比如《每天诞生一次》倒数第3段中“一切的一,譬如昨日死;一的一切,譬如今日生”,把昨日和今日又一次巧妙地和死亡与生命结合起来,一切可以在昨日归于结束,也可以在今日从每一个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一”开始。在大家的有感情的朗读和感受表达中我们更好地把握了这两篇哲理性的文章,同时大家也可以将这样的探讨延伸到课外,看看还有哪些文章也是用了独到的手法来写生命和时间的。阅读一番,并与这两篇做个简单的比较,写成200字的短文。同时在课外阅读中尝试养成摘抄格言的好习惯,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 
 
7.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将《日历》与《每天诞生一次》比较,从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哲理格言的多方面进行学习,了解相似题材的异同之处,体会了同中的异和异中的同。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实践,在比较中出真知。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课文中提及过的图片:比如钟表图像等。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感受时间的宝贵,学习正确对待时间和人生的积极态度。 
 
2.配乐朗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 
 
课件使用目的: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激起学习兴趣。 
 
3.作者周涛的简介 
 
课件使用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学资料要求: 
 
1.钟表图像等。 
 
2.作者简介。 
 
周涛,1946年生,陕西榆林人。1955年随父母工作调动由北京迁居新疆。1965年考入新疆大学中文系。197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兰州军区创作室副主任兼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周涛为新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诗集《牧人集》《神山》《鹰笛》《野马群》《云游》《英雄泪》等。诗风冷峻、沉雄、悲壮、苍茫。不过,也有人认为周涛的散文比诗好。他在1989年所写的《伊犁秋天的札记》一文中说:“我理解这种称赞并且也相信,因为我的散文是站在诗的肩膀上的。我花了二十年,经历过痛彻心脾的疑惑、思考、实践、寻找,而终未能真正完成诗。”周涛的散文集有《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红嘴鸦》《感谢生命》《山河判断》等二十多本。周涛曾比较自己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认为:“他细腻,我粗犷;他灵秀,我雄浑;他隐,我显;他含蓄,我直露;他长河落日圆,我大漠孤烟直;他更多的是以情动人,以人感人,我大多则以势压人,得理不让人;他文如细雨润物,潜入人心,我文则似山洪暴发,浑流四溢;他是一种青山秀水的风致,我是风吹草低的野韵。” 
 
3.相关资料 
 
散文的前景:万类霜天竞自由 
 
周涛 
 
我的散文的确有相当浓重的思辨色彩,这我承认。因为我认为散文首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描摹生活的画笔,这是“思”的原因。另外,我为什么要“辨”呢?是因为有太多的错误思想,滚滚而来的错误思潮,现实的历史的错误论点,触目皆是,人们习以为常,沿习信用,束缚了人们的思考力,破坏了人们的创造力,压抑了人们的想象力,形成俗见,不能不辨。 
 
当然,散文不是社论,不是评论员文章,散文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形态不只是思辨。思辨是散文里的一种成分,过分了,会伤害艺术。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特别看重贾平凹的散文,他恰恰不重思辨而撷取生活中暗含的底蕴,他更重对生活原始形态的直接感光。对他的认可,实际上表现出我对自己某些方面缺陷的认可。 
 
(选自《中国作家》1993年第2期) 
 
超越与悬浮 
 
周涛 
 
我的散文异于前人的东西,比如和林语堂、朱自清、周作人这些散文家相比的话,我当然没有他们那么好的学问,他们是大学者,学贯中西。我以为和他们是有区别的。总的来说,“五四”以来的散文,在艺术上成就都很高,但书斋感特别强,学者文章,不失为了不起的散文,成就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但我的散文完成的是和普通人、和生活更为紧密的拥抱,这在他们的作品中不大多见。他们没有比较实际的生活体验和跟一般群众那样密切的联系,作品缺少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他们显得更清纯、更高雅,作为一种艺术品更为精致。但我的作品不是艺术品,几乎是一种生活原型,直接地切割了生活,它的撞击力,泥沙俱下、雄浑的活力,我看“五四”以来少有我这样气势磅礴的。 
 
(选自《散文选刊》1994年第2期) 
 
生命之树长绿 
 
潘大华 
 
在当代散文界,周涛的散文与贾平凹、余秋雨、史铁生等人的散文一样被称为“大散文”。有评论家认为:周涛散文之“大”是气势沉雄、意蕴深远、笔力雄健。这样总体上的归纳我以为是准确的。如果作深入的探究,我们会发现周涛的散文都贯穿了一个大的主题——对生命(包括生命激情)的颂赞、崇敬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与参悟。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清醒的生命意识,就使他的散文呈现出当代散文界少有的、野马般的生命活力以及对读者的巨大冲击力。可以这么说,周涛的散文已真正触摸到生命的底蕴。 
 
(选自《当代文坛》2000年第2期) 
 
周涛散文:超越规范与张扬自我 
 
韦器闳 
 
多向度的生命体验,对自然人生多角度(历史、哲学、文化)的思考,使得周涛散文所表达的思想独特而深刻,而且这些思想又多借助巧譬妙喻表达出来,因而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给读者带来思想的震撼。但是,由于思想表达的急切,周涛忽略了必要的艺术提炼,当各种思想和见解如潮水般涌入笔端的时候,周涛选择了直接言说的表达方式。在那雄辩且充满着思想光辉的议论里,作家的才气得到充分的表现。但是,过多的议论对散文艺术是一种伤害。 
 
(选自《当代文坛》2001年第3期)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