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9
  | 
 | 
作者:张晓辉790201  上传者:admin  日期:11-12-13  |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文安一中:张晓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投影一则网友留言:“打台湾,我捐一个月工资;打美国,我捐献一年工资;打日本,我捐献我的生命 ”话虽有些偏激,但字里行间却也饱满充实着一种爱国激情。 
引导学生漫谈什么是爱国主义。 
教师总结:不错,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每一寸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学生评价)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五)拓展学习:  
  写一写: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学生动手写,展示。 
(六)布置作业:   
   将所仿写诗歌修改润色并工整的抄写在作业本上。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八)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课。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