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备课札记
  | 
 | 
作者:   上传者:444aaaa  日期:12-02-24  | 
 
 
 关于《岳阳楼记》的教学,我很欣赏王君的方法:与《小石潭记》对比,得到《岳阳楼记》的“大”,然后以一个“大”字统领全篇,内容主旨同时出来了,酣畅淋漓,大气磅礴。 
 
在没有看到王君的教学实录前,我已经决定从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引导,用文中频繁出现的对比来统摄全篇,但是,我发现,第二段无法顾及,于是,我准备用对联来比对读这段,但是,这种方法也是“拿来主义”,于是我还想直接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作者为什么第二段不是直接写岳阳楼,而是写洞庭湖?也许,这个直入主题的问题更符号我的风格,我可能会采用这个。 
 
这个问题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考虑: 
 
1.洞庭湖是岳阳楼的“大观”。然后分析“大观”在什么地方,品读字词,背诵这段写景的名句。 
 
2.写洞庭湖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只有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么便利的交通条件,“迁客骚人”才会“多会于此”,后面的“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对比才不会突兀。 
 
那么预学案的第二题就是找出文章的对比手法。 
 
文中的对比有: 
 
1.天气的对比——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对比。品析语句,体会淫雨霏霏时天气的恶劣,春和景明时天气的明丽。尽可能将句子背下来。 
 
2.心情的对比——恶劣天气心情凄苦和阳光灿烂时的心旷神怡。以物喜,以己悲。 
 
3.古仁人不同境况下的对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对比——“以物喜,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通过这样的对比,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区别就出来了。贯穿整篇文章的对比是哪个?当然是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对比了。 
 
这样,预学案的第三题,就出来了:文章是《岳阳楼记》,怎么写到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对比去了? 
 
这就回到课文的第一段的了,写记的原因。其实,这儿还有一处对比:滕子京的处境与他的政绩的对比——“谪守巴陵郡”与“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对比。从而可以看出,作者对滕子京的赞誉,他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古仁人一样的人。 
 
心胸决定境界。现在再来看第二段的写景,看看有什么深意。让学生明白,这么大气的景,相应的是大气磅礴的人。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出来。 
 
这个教案虽然没有王君的那么大气,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多一级梯子,也许,难度小一点吧。同时,这样的品读,将内容、主旨和写作手法都顾及到了,只不知道,是否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附】《岳阳楼记》第二课时预学案 
 
1.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可作者不写岳阳楼,而在第二题就直接写洞庭湖,这是为什么? 
 
2.文中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来品读,看看这样写的目的或好处。 
 
3.文章是写岳阳楼记,怎么写到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对比去了? 心胸决定境界,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第二段写景的句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