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教学计划 
  
    一、使用教材: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磨合,学生基本适应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多数同学摆脱了初中时段机械地、死记硬背地学习语文的思维定势,大体上能感觉到高中语文学习与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动学习、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最起码有了这种认识、这种欲望了。 
在上学期期中考试中,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从不知考什么中反映出不知学什么,很迷茫。到期末考试时,大多数同学知道高中语文学什么,以及怎么学了。当然,迷惘的同学也还有不少。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和引导他们学习语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和必修4两本书的内容。 
必修3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古代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说和科普科幻作品。四个单元分别是:人物与环境(小说一),感受与共鸣(唐宋诗),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启迪与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口语交际专题为议论。 
    “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为: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字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介绍《红楼梦》和《高老头》。 
     必修4的“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有中外戏剧,宋元词曲,古代人物传记及社会科学论文。四个单元分别是:性格与冲突(中外戏剧),情思与意境(宋元词曲),理清思路(社会科学论文、随笔),知人论世(古代人物传记)。 
    “表达交际”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训练议论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解读时间——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确立自信——学习反驳;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口语交际专题为辩论。 
    “树立探究”设计的专题为: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介绍莎士比亚戏剧和朱光潜的《谈美》。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拟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3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后完成必修4内容的学习,其中安排3次写作训练,1——2次月考或单元测试。 
教学中要求做到: 
    1、依据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认真钻研、领会新教材和新大纲,提高课堂效益,向45分钟要质量。 
    3、本学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两部书的教学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 
    4、本学期在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先了解议论文文本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议论说理的兴趣和能力,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学情分析,面对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的现状,认识并了解新的学生,尽快熟悉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围绕学法设计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讲究提问设计,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梳理。 
    4、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解疑答难,加强辅导,补学补差。 
    5、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在集体备课和教学中,以培养阅读能力为中心,在作文备课和训练中做到系列性、科学性、实效性。 
    六、教科研设想: 
    1、充分认识到教科研工作在实施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性。 
    2、认真学习、钻研新课程理论,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 
    3、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用群体智慧和力量,提高整个高一年级组各位语文同仁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笔记本电脑在备课、教学、辅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课外认真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广泛吸收,不断充电,以期高屋建瓴地实施教学。 
    总之,不能做经验型语文教师,而要做科研型语文教师。 
   七、教辅用书及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3、4) 
    2、大众文艺出版社《名师伴你行》(高中语文必修3) 
  
  
  
  
  
  
  
      八、教学进度表 
| 
 周次  | 
 起讫时间  | 
 教学内容  | 
 教时  | 
 备注  |  
| 
 1  | 
 2.5—11  | 
 试卷评析(2)  | 
 2  | 
    |  
| 
 2  | 
 2.12—18  | 
 、《林黛玉进贾府》(3)、《祝福》(2)  | 
 5  | 
    |  
| 
 3  | 
 2.19—25  | 
 《祝福》(1)《老人与海》(1)、单元总结与测试(1)、表达交流、写作(2)  | 
 5  | 
    |  
| 
 4  | 
 2.26—3.3  | 
 《蜀道难》(2)、《杜甫诗三首》(2)、《琵琶行》(1)  | 
 5  | 
    |  
| 
 5  | 
 3.4—10  | 
 《琵琶行》(1)、《李商隐诗两首》(2)、表达交际写作(2)  | 
 5  | 
    |  
| 
 6  | 
 3.11—17  | 
 月考(2)、《寡人之于国也》(2)、 
《劝学》(1)  | 
 5  | 
    |  
| 
 7  | 
 3.18—24  | 
 《劝学》(1)、《过秦论》(3)、《师说》(1)  | 
 5  | 
    |  
| 
 8  | 
 3.25—31  | 
 《师说》(1)、单元总结与测试(1)、表达交际、写作(2)《动物游戏之迷》(1)  | 
 5  | 
    |  
| 
 9  | 
 4.1—7  | 
 《宇宙的边疆》(1)、《一名物理学家的成功之路》(1)、写作训练(2)《梳理探究》(1)  | 
 5  | 
    |  
| 
 10  | 
 4.8—14 
   | 
 《梳理探究》(1)、名著导读(1)、期中考试  | 
 2  | 
 以上为必修3内容  |  
| 
 11  | 
 4.15—21  | 
 期中试卷分析(2)、《窦娥冤》(2)《雷雨》(1)  | 
 5  | 
    |  
| 
 12  | 
 4.22—28  | 
 《雷雨》(2)、表达交际、写作(3)  | 
 5  | 
    |  
| 
 周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内容  | 
 教 
时  | 
 备注  |  
| 
 13  | 
 4.29—5.5  | 
 《哈姆雷特》(2)  | 
 2  | 
 五一长假  |  
| 
 14  | 
 5.6—12  | 
 《柳永词两首》(3)、《苏轼词两首》(1)  | 
 4  | 
    |  
| 
 15  | 
 5.13—19  | 
 《苏轼词两首》(1)、《辛弃疾词两首》(2)、表达交际、写作(2)  | 
 5  | 
    |  
| 
 16  | 
 5.20—26  | 
 月考(2)、《拿来主义》(2)、《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  | 
 5  | 
    |  
| 
 17  | 
 5.27—6.2  | 
 《短文三篇》(2)、《廉颇蔺相如列传》(3)  | 
 5  | 
    |  
| 
 18  | 
 6.3—9  | 
 、表达交流、写作(2)  | 
 2  | 
 高考放假  |  
| 
 19  | 
 6.10—16  | 
 《苏武传》(3)、《张衡传》(2)  | 
 5  | 
    |  
| 
 20  | 
 6.17—23  | 
 《梳理探究》(2)、写作(2)、《名著导读》(1)  | 
 5  | 
    |  
| 
 21  | 
 6.24—30  | 
 复习(2)  | 
 2  | 
 中考、学业测试  |  
| 
 22  | 
 7.1—7.7  | 
 期末考试、暑假开始  | 
    | 
 以上为必修4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