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班  | 
 七班  | 
| 
 课题  |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 
| 
 授课时间  | 
 2011年5月30日第二节  | 
 2011年5月30日第三节  | 
| 
 课时  | 
 一课时  | 
| 
 备课途径  | 
 教材、CNKI论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 
 教学设备  | 
 板书、PPT  | 
| 
 板书设计  | 
 陈奂生上城  | 
 无  | 
| 
 教学目标  | 
 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分析本文巧妙的情节设计,领会其精巧的构思 
3、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的主题  | 
| 
 教学目标达到与否  | 
 1、教师引导痕迹明显,很多问题设计都是教师自己说出答案,没能进行有效引导,因此目标达到效果不佳  | 
| 
 教态  | 
 1、  刚开始还没能脱离教案,前半部分盯教案看的时间比较多,舒展不开 
2、  肢体语言不丰富 
3、  基本是站在台上不怎么走动 
4、  太过于手舞足蹈而又没有系统设计,手势单一化  | 
 1、脱离了教案,能够离开教案离开讲桌站在一边自由发挥  | 
| 
 教学思路  | 
 1、教学设计内容讲授太快,以至最后教案内容讲授讲完还留有时间,便自由发挥开去,导致思路不是很清晰  | 
 1、脱离教案,教学思路有些复杂、不够清晰  | 
| 
 师生互动  | 
 1、效果不好,简单设计的问题全班都能回答上来,但是越到后面,越会感觉气氛有些沉闷,好些问题他们回答不上来 
2、较少回归文本  | 
 1、比六班好得多,更多地亲近教材,不脱离文本  | 
| 
 问题设计  | 
 1、没有呈现阶梯性,没有层层递进,一下子就问到核心问题,而且问题设计有些难,不够亲近他们的年龄  | 
| 
 个人存在问题  | 
 1、  准备不充分,不是很能脱离教案,不能达到我口说我心,不能很流畅很清晰地表述一件事情,哪怕思路是清晰的 
2、  上课之前没有模拟、没有试讲 
3、  没有气场,说话没有感染力,语气没有抑扬顿挫,没有起伏,重轻停顿、长短区别 
4、     | 
| 
 优点  | 
 1、  比第一次上《赤壁赋》熟练了很多,也稳了很多,准备也比《赤壁赋》更加充分,但还不是很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