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课外读物 >>名言名句 >>
《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4-10-09


【学而篇一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 )乎?人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再对所学咀嚼品味,不也是一种享受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子曰:“巧言令(讨好别人的表情)色,鲜(少)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 xing )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不是温习了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德高道深者)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日常事务处理勤勉快捷,说话却谨慎,且经常向高人请教,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总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读懂别人。
【为政篇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读书做学问,三十岁,感觉有所建树,四十岁,感觉大彻大悟。五十岁时,懂得更多(甚至彻悟天地自然);到六十岁,更是明白通达,一切都了然于胸了。到了七十岁,能高度自律,随心所欲,而不出差错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迷惑),思而不学则殆(dai危险)。
孔子说:读书学习不加思考,必然为许多问题困惑;反过来只是思考而不与读书结合这样的思考将一无所获,因此,十分危险有害。
子曰: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诲(教诲、教导)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的是不是记住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人。(读书做学问可来不得半点虚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正直)错(同措,放置,安排)诸枉(邪恶的,不正直的),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道:怎么做才能让老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选拔正直人,让他们管理邪恶之人,百姓就会服从了;若是让邪恶之人为所欲为邪,正直人反倒受排挤打压,百姓就不会服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ni,车辕前与横木相接的关键处)小车无軏(yue古代小车车辕前与横木相接的关键处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守信,这样的人真不知会是什么结果。就好比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倪,小车没有安横木的軏,这车怎么开呀?!
(八佾篇三)
孔子谓季氏:“八佾(yi古代奏乐舞蹈的行列。一佾为八人)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论到季氏,说:“他在庭院里居然越级用了八佾乐舞,如果这种事可以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呢?”(礼、乐等级化制度化,所以孔子有如此一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这一乐曲时说:“音律很美,内容也很好。”在谈到《武》这一乐曲时说:“音律很美,内容不那么好。”(尽善尽美由此而来)
里仁篇四)
子曰:“朝闻道(道的意义很抽象,孔子所赞成所肯定的一切即所言之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人活着首要的就是明白世间至真至善之理,明白了一个“理”字,就算没有白活)
子曰:“君子怀德(品性、道德、操守),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刑律、管理制度),小人怀惠(利益、实惠)。”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土地田亩;君子关心的是法度政策,小人关心的是实惠利益。”(君子关心的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相关事情,小人关心的是实际生活与物质利益相关的事情)
子曰:“君子喻(明白、懂得)于义(道义、礼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道义,小人之知道私利。”
子曰:“见贤思齐(与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自我反省)也。”
孔子说:“看到有贤德的人就向他学习,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以人为镜,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能照出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别人的缺点弱点也能提醒自己,让自己有一个改正的方向)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需要出游,就要有确定的地方。”(这是对孝的具体化要求,子女随时都有行孝的义务,所以不能远游,所以必须游必有方。)
子曰:“君子欲讷(ne,迟钝)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君子重在行而不在言,行远比言重要)
【公冶长篇五】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u泥瓦工抹墙的抹子,这里是涂抹和粉刷的意思)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是无法雕刻的,粪土一样的墙壁是无法粉刷的。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何必要责备呢?”孔子说:“原来,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动,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动。从宰予这件事后,我有所改变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是,谥号)号为什么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又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当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雍也篇六】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
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人好学,不迁怒于人,也不会犯同样的过失。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过好学的人了。
子曰:“贤哉回(颜回)也!一箪(da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呀!一竹筒饭,一葫芦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自认为的快乐。颜回是多么有贤德呀!”(生活简单化,精神贵族化,在树的世界里寻找幸福和快乐,就是孔子所谓之贤德。)
子曰:“质(内容,内在,本质)胜文(形式,外表,外在)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代掌管文书的人,这里是虚浮无诚的意思),文质彬彬(配合恰当),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有点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有点虚浮。只有文和质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为文如此,做人亦如此。外表和内在、形式和内容相吻合才是值得称道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从事它为快乐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做学问当做得越好。)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人,可以讲授给他高深的学问,中等以下智力的人,不可以讲授给他高深的学问。”(智力有高下之分,什么样的对象,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对不同的听众,说话也当有别。)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智者和仁者是什么关系?智者不能仁?仁者不能智?智者和仁者有时可以相对区别,有时怕是彼此交叉,所以孔子之说,绝不严密)
【述而篇七】
子曰:“默而识(zhi,记住)之,学而不厌,诲(教诲,教导)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不愤(思考问题苦思冥想,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不悱(fei想说而有说不出来的样子)不发,举一隅(yu,角)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来,就不要再重复地教他了。(此一句谈得是教人的体会和方法。教育不是万能,教育有个对象问题,施教当因人而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ong肩至肘)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十分惬意和快乐啊。干不正当的事而的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有如浮云一般。(精神贵族的独特生活方式与态度。安平乐道,不求富贵闻达)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道:“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读书能废寝忘食,心情愉快常感觉不到忧愁,在他的世界了,时光是不流逝的,他丝毫感觉不到衰老会悄然到来,你这样说不就行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择那些优点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人各有长,人各有短,扬人所长避人所短,却能如此,我们能不优秀)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愁貌)。”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心底无私天地宽,心底有私烦恼多)
【泰伯篇八】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而其气节不改,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称得上君子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hong,开阔;毅,刚毅,坚强)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远。他把实现仁看作自己的任务,这担子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治国与做人的原则)。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坚守做人的原则毫不动摇。不要到不安定的国家去冒险,不要到有战乱的国家去淌浑水。天下太平就积极从政,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华;,天下不太平就蛰伏归隐。国家安定有序是,你自己落得贫贱,这是很羞耻的;国家混乱无序,你却大富大贵,这也是很羞耻的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某方面的政事。”
【子罕篇九】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地方太穷太落后,到哪儿干嘛?”孔子说:“君子到那儿居住,(他们又不是奢侈之人)在乎什么贫穷和落后呢?”
子在川(河边上)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上说:“流逝的光阴就像这河里的水一样,昼夜流个不停啊。”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还从没见过人们像追求美色那样追求道德的完美呀。”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应该敬畏的。你怎么能断定年轻一代不如现在的人?如果到了四十岁和五十岁还无所闻达,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dan,害怕)改。”
孔子说:“做人首要的是忠诚守信,不要和道德品质上比自己车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的主帅是可以更换的,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轻易改变的。(强调志不可变,不可改。人改其志,会导致什么结果?)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天气越是寒冷,我们越能清楚地知道松树柏树抗寒的可贵品质。(松树柏树不会因寒冷而凋谢,说后凋是极赞它们的抗寒品质)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聪明的人因其思维能力超强,所以少有困惑不解的;德高望重之人因其心胸豁达,所以少有忧愁和烦恼;勇敢彪悍之人因其胆大力壮,所以少有畏惧胆怯。
先进篇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服侍鬼神呢?“季路有说:“那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能悟透生的道理,怎么能悟得透死的道理呢?(生与死是彼此关联的两个概念。孔子这段话表达了重生轻死的基本人生态度)
子贡问:“师(子张 )与商(子夏 )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那个做得好些?孔子说:“子张做得过了些,子夏有做的欠缺了点。”子贡说:“那你是说子张比子夏做得好?”孔子说:“做得过头和做得不够都是不完美的。”
(颜渊篇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标准,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在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说说实践仁德的要点。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理的事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此处仁者的举止行为要谨慎规范。不要随意和有破绽。严于律己,不要强人所难,这样你就不至于招人怨恨。)
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接待贵宾一样,役使百姓如同承奉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可强加于人,。在邦国和在卿大夫家做事,让他们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但一定会按照你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ren言语不通畅)。”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总是十分谨慎。。”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称为仁德吗?”孔子说:“要做的事很难,非一蹴而就,说话时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司马牛样子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独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人的死生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富贵则是由上天决定的。(而非人力所为,人所能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行为)
如果我们敬重他人没有过失,与人相处恭敬有礼貌,所有的人,都如同你的手足兄弟。你还担心没有兄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国家。”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那一项?”孔子说:“那就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要再去掉一项,剩余两项去掉何者?孔子说:“那就去掉粮食吧。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要死,如果百姓对国家失去了信任,那国家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o)。”
棘子成说:“君子重在德性品质,为什么还要强调形式和外表?!可惜呀,你这样理解君子!
你出言之谬真快呀。文依附于质和质一样,质依附于文和文一样,两者如何分得开呢。就如虎豹与犬羊,去掉了形式和外表,他们不就很难区分了吗?
哀公问于有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的财政费用严重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原来十分抽一的税率呢?”鲁哀公说:“十分抽二,费用尚且不足,怎么能实行十分抽一得税率呢?”有若说:“如果老百姓的用度足,你怎么会不足呢?如果老百姓的用度不足,你又怎么会足呢?”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要有等级身份概念)
齐景公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国君的要像个国君,做大臣的要像个大臣,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做儿子的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这话说得好啊!如果国君不像个国君,大臣不像大臣,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逼人的坏事。小人则恰恰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yan,倒。)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接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治理国家,哪里用得了杀人?你率先为善,老百姓就会从善如流。如果把君子的到的风范比作风,那么,老百姓的德性风范就好比草。风吹草,草倒下是必然结果。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用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子路篇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que,存疑)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成,事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对孔子说:“如果魏国的国君要您去帮他治理国家,您将先做什么?”孔子说:“我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太迂了吧?为什么正名分?”孔子说:“仲由真是太粗野了。君子对自己不懂得事,总该抱存疑的态度吧。如果名分不正,那么你说的话就缺乏合理性;你的话缺乏合理性,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仪制度就兴建不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会失当;刑罚执行不当,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所以,君子确定名分必须有说得清楚的道理,说了的话一定要行得通。君子对自己所说的话,只是不随便对待而已。”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种田不如老农。”樊迟有请教种菜的知识。孔子说:“种菜我比不上菜农。”樊迟出去后,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朝廷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尊敬,朝廷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朝廷重视信用,百姓就不敢不说出真实的情况。如果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小孩来投奔,为政者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自己的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行动起来。自己的品行不端,虽然有严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子夏为苣(ju)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夏去莒父(疽 )做行政长官,问孔子怎样处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宪问篇十四)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道理的话,但是能说出有道理话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必定勇敢,但是勇敢的人,不一定就仁德。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不容易做到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耻辱的。”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子贡说:“这几句话正是老师自谦罢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本领,值得担心的是是自己没有本领。”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执政者一切依照礼制,那么老百姓就好管理了。”
(卫灵公篇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un,发恼)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越轨,胡作非为)矣。”
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跟随他的学生都饿病了,爬不起来。子路满脸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孔子说:“君子能安手贫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和人说的话而不说,造成人为的隔阂,就是去了朋友;不能和人说的话与人说了,这就是言有所失。聪明人能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绝对不会因苟且偷生而做出损害仁义道德的事,二是宁肯牺牲自己以实行仁义道德。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干的漂亮,必须先把工具弄锋利。居住在一个国家,就要追随这个国家的贤大夫,和这个国家啊的仁德之士有好相处。(他们是国之利器呀。)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人性的弱点真可怕呀,我还从没见过有人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则习惯依赖别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矜持庄重不与别人争执,与人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某人说了什么话而举荐他,也不因为不喜欢某人而推翻他说的话。(理性对待其言其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一个字是终身都要奉行的吗?“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宽恕、宽容),自己不愿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不是道能弘扬人。”(道为人所造,也必须由人来弘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了过错不改正,这过错就是真的过错了。”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以思考,一点收获也没有。冥思苦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学点什么。(学与思彼此联系,但又有区别)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用心谋求道,而不谋求食物。努力耕种的人,也免不了挨饿;学得经世致用的学问,则可得到官府的俸禄。君子只考虑能否得道,而不担心贫穷。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合乎仁义之事,就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无论哪一类人,都要给他以教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篇十六)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专,)臾,而在萧墙(萧蔷,宫殿当门的小墙。萧通肃,古代臣子晋见国君,至此肃然起敬)之内也。”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讨厌不说出自己的欲望,而偏要另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对于有国和有家的诸侯,大夫,不愁贫穷,而是发愁财富分配不均,不愁人民太少,而愁境内不安。如果财富分配均匀,就没有贫穷了;境内和平了,就不会感到人少;社会安定了,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再以文化道德招来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要想办法安置他们。现在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康子,远方的人不肯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担心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自己的内部。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逸,闲逸 )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也有三种。喜欢调节适度的礼乐,喜好讲别人的优点,喜好广交良友,是有益处的;喜好骄奢放肆,喜好闲游浪荡,喜好过度的宴饮,是有害处的。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签,过失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u,盲人)。”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不该说的时候,抢先说了,这叫着急躁;到该说的时候,却不说,这叫着隐瞒;不察言观色,不管该不该说,就乱说一通,这叫做没有眼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不成熟,切忌贪念女色,到了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切忌争强好斗;到年老时,血气已经衰弱,切忌贪得无厌。”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a,轻慢、不尊重 )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畏惧:畏惧天命,畏惧地位高的人,畏惧圣人之言。小人不懂天命,因而不知道畏惧,轻慢地位高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下来就知道的,是上等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比之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就再次一等了,而遇到困难也不学习的,这样的人则是最下等的人了。
(阳货篇十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天性是十分接近的,后天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形成的习惯则相差很远很远。”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一切皆可变)只有聪明的上等人和愚笨的下等人是不可改变的。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学习诗经,可以激发仁德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合群性,可以抒发心中的怨恨。近可以学到侍奉父母的道理,远可以学到侍奉君主的道理。还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 )之盗也与?
孔子说:“有的人外表严厉内心虚弱,如果用小人作比喻,大概就像个挖洞爬墙的小偷吧。”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就会放肆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微子篇十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前经过,他唱到:“凤凰呀凤凰呀,你的德性为什么衰败了呢?过去的已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那些人太危险了!”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接舆躲开了他,孔子没有和他说成话。
子张篇十九)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使人感到有三种变化:远看端庄威严,接近了则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则感到严厉。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做得好了,有了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就去做好官。”(做好官得给自己充电,学而至优才有望做官。)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说:“殷纣王的劣迹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对自己处于下流的地位是很厌恶的,因为一旦处于下流地位,天下的一切坏事都会加到你身上。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有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得见,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他。
(尧曰篇二十)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礼,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能辨别言语的是非,就不能分清人的善恶。”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长春版九年级下《论语》六则ppt课件(43页)
《论语》六则ppt课件(34页)
《论语》六则练习题
《论语》六则教案9
语文版七年级上《论语》六则注解
《论语》六则课文梳理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8
《论语》六则导学案6
《论语》六则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论语》六则导学案5
《论语》六则检测题
《论语》六则导学案4
《论语》六则说课稿
《论语》六则导学案3
《论语》六则mp3音频朗读
《论语》六则ppt课件(37页)
《论语》六则ppt课件(35页)
《论语》六则学案
《论语》六则教学反思
《论语》六则教案7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ppt课件(20页)
《论语》六则ppt课件(19页)
《氓》《论语》六则《孔子世家》复习学案
《论语》六则教案6
《论语》六则ppt课件9
《论语》六则复习提纲
《论语》六则ppt课件8
《论语》六则教案5
《论语》六则ppt课件7
《论语》六则教学设计4
《论语》六则ppt课件6
《论语》六则教案3
《论语》名句摘译
《论语六则》读后感
语文版七年级上《论语》六则原文阅读
《论语》六则ppt课件5
《论语》六则rm视频朗读
《论语》六则flash朗读
《论语》六则教案2
《论语》六则译文
《论语》六则ppt课件4
《论语》六则ppt课件3
《论语》六则ppt课件2
《论语》六则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