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费》教学设计5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1-10-01  | 
 
 
  教学目标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2.梳理小说的情节,把握情感及主旨。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用人物对话、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全文的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教学重难点:探究小说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立志写尽革命长征故事:他深入革命根据地,几次重走长征路,访问当地群众和红军老战士、老赤卫队员;他采访了100多位第一次授衔的老将军和9位元帅,并在其中的几位元帅身边生活了一段时间;他每到一处,凡有革命历史博物馆,必去参观,并把他认为有用的资料仔细地记录下来;只要是有关红军题材的资料,他都要借来抄写成册,那时没有复印机,他都是在业余时间、工作间隙用钢笔抄写。他——被人称为“故事篓子”的王愿坚。  
 
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遣重兵进攻“围剿”闽粤赣苏区。军事上,采用“驻剿”和分进合击的战术;政治上,实行移民并村,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欲置红军于死地。在敌人的残酷“围剿”下,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绘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三、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四、题目解说  
 
“党费”,党员向党组织交纳的用于党的事业和党的活动的经费。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子:由“我”缴党费引出回忆  
 
开端:交代斗争环境,引出主要事件  
 
发展:“我”与黄新成功接头  
 
高潮:“我”再见黄新遭围捕,黄新舍命搭救  
 
结局:“我”代黄新缴上党费  
 
五、全文分析  
 
1、小说中的“党费”含义有什么变化?  
 
明确:  
 
“党费”本义是指党员按期向所造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它在文中的含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初指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后来指她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最后指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而献出的宝贵生命,这位女地下共产党员与敌人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就是最宝贵的党费。  
 
2.当白鬼子来搜查时,作者主要写了黄新的哪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明确:  
 
当白鬼子来搜查的时候,黄新“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儿”,然后才“抱起孩子亲了亲”,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在她心里这筐咸菜的重要性,刻画了她时时刻刻想到支持武装斗争的思想境界。亲了亲孩子表明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已做好了牺牲的思想准备。  
 
3、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  
 
①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②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③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六、写作特点  
 
①艺术构思新颖独特。  
 
交党费本是党员应尽的义务,咸菜也是寻常的食物。而小说却把咸菜——特殊党费同支持党的武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截取横截面”的写法,通过交通员“我”与黄新在白色恐怖下的两次会面,展开故事情节,细腻地刻画了黄新的典型性格。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