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1、本诗共四节,请简要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茅草被顽童抱去,诗人无奈叹息。 
第三节,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节,直抒感慨,展现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2、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 
“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突出秋风的猛烈和席卷茅草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因秋风卷茅后的焦灼和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3、“飞”“渡”“洒”“飘转”“沉”等词的作用,这些动词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动态,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痛苦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4、诗歌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的情景的?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悲惨境遇蓄势。 
  
5、第一节作用:自然环境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渲染了特定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情,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做铺垫 
  
6、“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主要有两种作用:①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②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7、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作者凄苦的生活 
  
8、“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情感: 
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拓展到安史之乱以后的种种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 
  
9、“叹息”①秋风破屋,②群童盗茅③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1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是文章的主旨句,诗人由个人的悲惨生活的痛苦,推己及人,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生活贫苦的百姓寒士,发出了呐喊,表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济世情怀。 
  
11、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词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只写个人的遭遇?      
诗人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