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
  | 
 |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09  | 
 
 
 《听听那冷雨》(节选)课堂实录       
 
(274200)山东省成武县第一中学    高艳华  
(成武县“教坛新秀”评选之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生1: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生2:诗人,浪漫的人(笑)  
生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情况  
师:谁能谈谈你所了解的余光中?  
生4:余光中,中国现代作家,评论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8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49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92年,他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大陆。  
生5:余光中自称“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当然这都是我翻阅资料查到的数字(笑)。  
生6:我再补充一点,他的诗《乡愁》写得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朗诵一遍吗?  
[生6:背诵《乡愁》其他同学也跟着背诵了起来。]  
师:好,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游刃有余,相当了得,有人说余光中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雍容华贵,透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有一种中国的文化底蕴,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片]  
三、进入文本  
师: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疑问?  
生7:他为什么要听雨?  
生8:为什么 听到的是冷雨?  
生9:他听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共同来一个个解决。其实对于雨的描写,文学作品当中比比皆是,例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称雨为“喜雨”“好雨”;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称雨为“寒雨”,那么余光中为什么听到的是“冷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然后找同学来谈一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全体学生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  
师:谁愿意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生10:应该是因为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了凄凉感,所以听到的便是“冷雨”了。大概是这样。  
师:听你的语气好象对自己 的回答特别不自信,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大胆张开口,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她一下。(掌声)  
师:她说得有道理吗?文中哪里有体现?  
生11:我觉得她说得很有理,文中多处有体现。第1段写道: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里面包含了作者内心无尽的忧思、感慨、乡愁。  
第5段中写道: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落叶,听上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凄迷”中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所以作者听到的是“冷雨”。  
生12:我认为“冷”还有另一层含义。文章入笔的雨是春寒料峭时的雨,所以,“冷”也是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来梳理一下。  
[板书:冷     凄凉    乡思乡愁]  
师:作者说: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那么走入霏霏冷雨他想到了什么?  
生13:想到了“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  
生14:想到了“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生15:想到了: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  
生16:想到了:“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师:是的,作者想了许多内容,老师也归纳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幻灯片]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那一块土地  
江南的杏花春雨  
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  
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瓦屋听雨,回忆的音乐  
公寓时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黑白的默片  
师: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7:乡思、乡愁  
师:我们看作者在雨中还想到:  
[幻灯片]中国美丽的方块字  
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画  
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王禹偁的听雨竹楼《黄冈竹楼记》  
这都是什么内容?  
生18: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师:这表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什么感情?  
生19:向往、热爱、眷恋、思慕  
师:好极了,雨下得绵长,作者的感情也可谓绵长  
[板书:雨     绵长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思慕]  
师:我们看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与我们同学们一月回家一次的想家完全一样吗?  
生(集体):不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余光中先生对乡愁的理解:  
[幻灯片]  
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师:作者的情丝与绵长的雨丝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构成朦胧氤氲的雨境 ,而弥漫其中的那浓浓的乡思乡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与赞美,都随着冷雨流入了我们心灵深处,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愫,放开所有感官。  
[幻灯片]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  
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  
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大声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段(3分钟)  
师:现在,找同学来读你所喜欢的文段,然后我们找同学来评价一下他读得如何?  
生20:(举手)老师,我每一段都喜欢(笑)  
师:噢,看来你真的喜欢上了余光中的作品,真进入了境界(笑),那就请你先读其中一段给大家听。  
[生20读第10段]  
师:我们找同学来评价一下,如果你愿意说出他朗读中的优点,那你是他的朋友,敢于说出他欠缺的地方,那你是他的诤友,如果二者兼有,那你就是他的知己了呀!(笑)  
生21(举手):我觉得他读时感情很投入,只是调子太低沉了,作者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所以我觉得读时应该是轻柔而欣喜才感觉更好,另外“舐舐”应该读“sh?     sh?”而不读“ti?o    ti?o”。  
师:点评挺到位的,老师觉得读这样诗化的散文,尤其要注意语言特点,我们看这里有一个长句,一定要注意断句,同时长句又一气呵成,语气不可断。你再来试试。  
[生21读第10段]  
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觉,我们再来听听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是如何读的?  
[播放名家范读2、3自然段]  
师:听了名家的朗读后,你是否有了新的感受,找到了更好的感觉?我们再请同学来读读,哪位同学来试试?  
[生22读第5段]  
师:谁愿意来点评一下,来,同桌吧,近水楼台(笑)  
生23:我觉得她读得太快了,这里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在听人生?朗读时应舒缓些,这样才能把人生感悟醮满滋味地传达出来。  
师:好,真是优秀的点评家,那请你再来试试。  
[生23读第5段](掌声)  
师:好,同学们用自己的声音解读了这篇美文,不仅读出了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语调的高低,更读出了情感。这篇散文文字几近奢华,充满了汉语的魅力,而这极当有表现力的文字把作者在雨中的丰富、丰腴、丰盛、丰满的感受沐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作者走了一路亦想了一路,那印在心际的挥之不去的乡愁,那漂泊在外的游子遥想暖家的感觉,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都投射在那一串串雨珠上,不管岁月漂泊带给人们多少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不会改变。也许你末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余光中先生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却仍可以感受着他的感受,相思着他的相思,因为我们同根、同宗、同是炎黄子孙,那就让我们也常常听听那冷雨吧。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集体):老师,再见!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